打造中国东盟新型命运共同体,
11月12日~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缅甸,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进一步阐述中国对东盟和东亚的政策,强调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指出中国与东盟要“规划大战略”,也要着手解决“具体问题”,显示中国对经营与东盟的关系更加自信,期待与东盟国家一道推动地区发展,打造繁荣、稳定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李克强总理此番访问进一步丰富了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首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利益的共同体。所谓利益共同体,就是要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将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利益捆绑,因为经济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当前东亚合作的坚实根基。过去20年,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不断取得突破。中国东盟自贸区已成为东盟与周边国家5个自贸区中最为活跃的自贸区。2013年,中国东盟贸易额接近45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当前及未来的中国东盟合作,双方将在自贸区合作的大战略设计基础上,深化利益关系,致力于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开展投资协定谈判,这无疑将给中国东盟的“钻石十年”写下浓墨一笔。同时,中国与东盟的利益共同体还着力解决双方关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东盟民众真正从中受益。如中国将提供5000万元支持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帮助东盟加强地区互联互通,深化经济合作,坚定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此外,中国还将向东盟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提供30亿元援助,缩小东盟国家间的发展差距,同时参加减贫合作,帮助东盟国家解决民生问题,这将使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更加“接地气”“暖人心”。
其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的共同体。所谓责任,即维护地区繁荣和稳定的责任。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安全问题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南海争端的分歧也越来越凸显。实际上早在2003年,中国就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给予东盟庄严的安全承诺,并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了应有的克制,显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当前,中国积极与东盟国家磋商南海地区“行为准则”(COC),提出与东盟国家商讨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推动实现东亚持久和平,为中国与东盟的世代和平共处提供制度框架和法律保障。《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对地区责任的承诺和战略保证。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责任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东盟国家的责任,是有制度保障的责任,是需要双方务实合作的责任。李克强总理此番到访,推动中国与东盟签署《灾害管理合作安排谅解备忘录》,深化中国东盟防长会机制,建立中国东盟防务热线,加强湄公河流域执法合作,成立海洋合作中心,是中国与东盟共同履行地区责任,维护地区稳定的新尝试,填补了中国东盟安全合作的空白,为未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注入稳定剂。
当前,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步入新时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符合各方的利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便是此种合作关系的体现。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实现命运共同体,但共同体的建设并不是单向度的,东盟国家也应当“各司其职”,维护地区合作的成果,共同打造繁荣、稳定的共同体。
原标题:打造中国东盟新型命运共同体
稿源:中国经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