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缩型城市
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并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在中国,目前对“收缩型城市”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参照国际专业研究机构“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CityInternationalResearchNetwork)”对“收缩型城市”的定义,即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2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现象。就该定义来看,“收缩型城市”不是政策,而是一种现象,国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城市所采取的态度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鸡西是一个典型的收缩型城市,有着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一度发展良好、人气很旺。但是近年来,随着产业调整,经济活力减弱,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被打上“收缩型城市”标签的城市很难继续发展。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了“城市必须增长”的理念,大城市拥有更多资源,越大的城市,优质资源布局越多、大项目越多,比如,高等教育资源、医院、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金融中心等,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宏观数据“不漂亮”的小城市,则难以获得这些资源。
二.城市群
分析“收缩型城市”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收缩的部分到哪里去了”。比“收缩型城市”更早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集团,是大都市的联合体。
“十三五”规划对城市群的格局基本定了调,进入国家视野的城市群共19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下图是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情况:
被打上“收缩型城市”标签的城市,如果处于城市群中,其发展前景未必堪忧,从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资源的角度看,人口减少,但人均占有资源往往增加了,这样非常适合打造宜居性城市。随着居住环境、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吸引大量追求品质生活的高收入人群回流,从而成为大城市休闲养老的“后花园”。
鸡西是否具有这样的机会,首先从鸡西在城市群中的位置予以分析。
在国家规划的19个城市群中,东北地区有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两个城市群,距离鸡西最近的城市群是哈长城市群,下图是哈长城市群的空间覆盖布局:
通过对哈长城市群空间布局的分析,会发现鸡西不在这个城市群中,甚至不在城市群的扩展路线上,同样的城市还有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鹤岗,这就是本文所指的“东北的东北”。
三.建国初期东北经济繁荣的原因
鸡西经济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与东北经济衰退同步的,既然是“衰退”,就表示曾经繁荣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等原因,东北必然成为新中国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在当时,重工业发达地区必然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下图是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
(1)东北在外围被苏联、朝鲜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环绕,形成了天然的战略屏障,使得在东北大力发展重工业成为最好的选择。
(2)日满时期留下的工业设施和铁路网为重工业建设提供了基础。
(3)相比南方,较早的解放为东北建设赢得了先机。
(4)石油、煤炭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低成本的解决了东北工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各类资源的输出,扩大了东北的影响力。
(5)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的大量木材资源,为建国初期的基础建设提供了保障。
(6)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开垦,不但解决了本地的温饱问题,还奠定了东北成为新中国粮仓的重要地位。
(7)国家的移民政策,为东北带来了大量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他们成为东北建设的核心力量。
综上,东北在建国初期,必然会成为新中国重工业中心以及经济发达地区。
四.现阶段鸡西经济衰退的原因
随着国际形式、经济模式、人口结构、环境保护、生活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的改变,随着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的多轮产业结构调整,东北经济开始大幅衰退。
下面,以鸡西为例谈一下东北的经济问题。提到经济衰退,必然提到管理者的问题,但是,解决了管理者的问题是否就能解决经济衰退,未必。东北经济的衰退有其客观必然性。
建国初期,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安全”属性,在当时“安全”是东北最大的优势。现阶段,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东北的“安全”属性变得没有意义,而“蹩脚”的特点却显露无疑。下图是以北京、上海、以及中国的地理中心西安到鸡西的直线距离为半径的地理空间结构:
从全国视角分析,即使鸡西具有与北京、上海、深圳同样优秀的营商环境,也不会有人到鸡西投资,地理位置是考虑投资的重要因素。另外,北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阻碍。偏远与寒冷对鸡西经济的组合“双杀”从理论上分析是无解的。
环保、新能源是现阶段发展的趋势,然而,鸡西曾经的辉煌依赖的是煤炭,环保、新能源从长远角度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从短期来看,又是对鸡西经济的一记绝杀。
人口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东北经济的衰退与人口减少也有很大关系。人口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策影响,是否可以通过地方政策避免人口减少,从目前鸡西的人口结构分析,理论上是不可能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1)出生率降低。由于东北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彻底的地区,新生人口的减少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政策已经放开,但短期内仍无法获得人口红利,还会增加家庭的负担。
(2)老龄化严重。这是出生率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附带的是医疗、养老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年轻人口流失。年轻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是必然的,与中国南方很多农村不同,在外地工作的鸡西年轻人很少将钱投回本地,而且,很大一部分还需要鸡西本地父母的资助,而这部分年轻人很少考虑回鸡西成家,为外地子女买房又会吸干鸡西本地家庭一辈子积累的财富。
(4)老年人口季节性流失。这就是所谓的“候鸟”一族,冬季去外地,夏季回鸡西,这种生活方式大量的减少了本地消费。
(5)老年人口永久性流失。由于鸡西很大一部分人口是建设东北时期从全国各地移民来的,退休后,很多人选择“回老家”,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老年人口的永久性流失,必然会造成其子女的永久性流失;其次,这部分人大多有退休工资(由于历史原因,鸡西退休职工占比较高),他们的流失必然会造成地方财政在退休工资支出部分无法以本地消费的方式回归,收支不平是地方财政面对的尴尬问题。因此,鸡西不但人口在流失,地方财政也在流失。
(6)过早放弃劳动的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如下岗、改制、买断),鸡西存在大量未到退休年龄就进入退休状态的人员,他们拿着极低的生活费,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在地方经济中存在感极低。另外,他们的医疗、养老等问题也将成为政府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另外,《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指出“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万—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万—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随着户籍壁垒的打破,在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各大中城市正在积极开启“吸人”模式,这对人口流失的鸡西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东北经济振兴计划
东北经济振兴是一个大课题,在这个大课题下,很多专家给出了针对鸡西的经济振兴方案,下面,分析一下这些方案的可行性。
(一)矿产资源开采以及深加工
鸡西属于资源型城市,以煤炭开采为主,然而就目前来看,在环保、新能源政策不做调整的情况下,鸡西通过扩大煤炭开采寻求城市发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目前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政策是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鸡西的煤炭产业能做到维持已属不易。
鸡西是“中国石墨之都”,石墨储量大,目前累计探明储量6.62亿吨,占世界的21%。石墨开采是鸡西经济发展的一条可选之路,目前,鸡西正在大力发展石墨产业。根据非金属矿业协会资料,我国每年石墨消费量平均万t左右(含人造石墨),行业年产值约~亿元。其中,晶质石墨消耗量约50~75万t,主要应用于钢铁和铸造业、耐火材料等领域。就目前来看,石墨耐火材料在我国应用较少,占石墨消耗比例最大的钢铁行业未来可能会受到去产能的影响,这可能会减少石墨在该行业中的消耗。如果以单一的石墨开采作为鸡西的经济支柱风险很大,另外即使依靠石墨开采带动了地方经济,鸡西在将来仍然无法摆脱资源型城市的命运。
《中国制造》提出“加快解决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石墨烯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与前景,然而,目前石墨烯的应用仍处于研究阶段,与石墨烯有关的产品很多都是市场炒作,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石墨烯产业虽然有着很好的前景,然而,鸡西当前的人口结构不足以支撑石墨烯产业发展所需的足够人才。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在鸡西设立研发中心的成本远远高于将原材料运输到外地的成本。资源型城市借助资源转型发展为高科技制造型城市的案例,目前在全世界都没出现过。另外,由于国家对“收缩型城市”的定调,鸡西很难在制造业获得更多的机会。
(二)粮食、其他农副产品
粮食种植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粮食,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东北的义务而不是福利,当然为国家做贡献是东北的责任与光荣。但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只要农田保护政策还存在,只要农业补贴还存在,就证明在纯商业模式下,农业是“赔钱”的。目前,国家通过各类政策确保农业不“赔钱”,但是,通过“补贴”可以生存,却不可能发展壮大。就目前的形式分析,如果不出现重大的国际格局变化或持续多年的大规模饥荒,鸡西很难依靠粮食崛起。
(三)旅游业
鸡西最有名的旅游资源是“兴凯湖”,下图,是以中国的地理中心西安到鸡西的直线距离为半径画的地理空间结构:
从西安出发到鸡西的直线距离,向东可以到达富士山,向北可以到达贝加尔湖,向南可以到达曼谷,向西可以到达珠穆拉玛峰,在种情况下,单靠“兴凯湖”这个品牌很难支撑鸡西的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业带动鸡西经济发展难道很大。
(四)对外贸易
鸡西发展对外贸易,除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的粮食、果蔬、牧草、木材这些商品交易外,可扩展的空间很小。鸡西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是海参崴,下图,是以海参崴到鸡西的直线距离为半径的地理空间结构:
从地理空间上分析,在与海参崴的贸易中,鸡西与绥芬河相比不具有任何优势。鸡西虽然是边境城市,但从地理空间和国际形式分析,除非俄罗斯调整远东地区的经济布局,否则鸡西在对外贸易领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六.鸡西的现状
东北地域辽阔,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笔者对其他城市不了解,下面仅就鸡西的现状做一些分析。
(一)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诚惶诚恐的状态
每谈及东北经济,就会引出“政府”这个话题,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接触过一些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关于廉政、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估指标本文暂不涉及。笔者进行过一项与执法效能有关的调研,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