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校区故事永不磨灭的记忆 [复制链接]

1#

永不磨灭的记忆

原校长高富和

我在学校工作三十六年,回忆往昔,许多人和事经常浮现眼前甚至梦中,值此建校六十周年之际,把我和学校发展中令人难忘的几件事写出来,让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校区人一起回味学校发展中的苦与乐。

我年哈医大毕业分配到鸡西煤矿卫生学校(后改为鸡西煤炭卫生学校)临床教研组任教员,也正是这一年学校刚从鹤岗迁来鸡西,临床教研组在原一号楼二层西侧的教室里办公,当时我们没有像样的办公桌,用的是学生单人课桌,教研组只有张益成、刘秋生、马兰凯、朱喜娥、仲崇岐、宋景林、刘福东、张希良、崔玉雯九位教师。到校一周就让我给护训班讲外科学及护理,第一堂课是仲崇岐老师陪我去的,虽然课前做了认真准备,但一上讲台就不知所措了,心跳的厉害,不敢直视学生,总是面对着黑板讲课,备好的讲稿也忘了,有时不得不看着讲稿授课,下课时看到学生们不满意的样子,心里很惭愧。课后仲老师指出我讲课中的问题,并鼓励我说多加努力慢慢儿会讲好的。这失败的一堂课让我永生难忘。此后我经常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备课、练习板书等,终于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年学校因文革学校停课了,直到年学校接到办工人赤脚医生班的任务,这批学生是从矿上抽调来的,他们一入学就由教师分别带到小恒山、二道河子、医院,我和讲生理课的由茜英老师医院,把学生分到各个科室,由各科室医生带学生看病人,结合病人讲简单的解剖、生理、临床症状和治疗,分到门诊的学生跟医生学一些小伤小病的处理,当时把这种教学叫“一条龙教学”。我们带队的老师要和学生同吃同住,每周日可以回一次家,医院医生一起指导学生学习,处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较长时间与学生密切接触,为以后担任班主任打下了基础。这批学生学习三个月就结业了,因为学习时间短,只学到简单的医学知识,后来听说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经过再学习仍在基层从事医疗工作,也有些学生后来改行了。

年医院,院址设在校内的工字楼,一层做门诊、二层做病房,由我们临床教师兼做诊疗工作,我们终于有了临床实践的机会,所以都劲头十足地投入到建院当中。在葛运铎院长的带领下,教师们自己动手布置门诊和病房,修整庭院,硬是把原来作为学生宿舍的工字楼修医院。

当时我们既当教师又当医生,有课时给学生上课,医院上班。因为医生少,平时既出门诊又管病房,值完夜班第二天照常上课,遇到典型的病例就把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带到课堂上讲解,或者把学生带到病房,在患者面前结合病情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我们的工作量虽然加大了,但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各科室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医院办好。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来院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医院的发展,年将门诊搬到砖拱楼。住院部扩大了,医院调来一些有名望的医护人员,加上分配来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医生由建院时的十几名,到年前后已发展到几十名,而且医生的层次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主要临床科室的内科有张益成、刘秋生、王启昆、马兰凯、李志龙、马友庆、刁凤文、朱喜娥、鲁志福、刘海云、高春香等,外科有王君杜、方志审、周洪英、郝光新、王德文、李国春、张宇等,妇产科有张希良、金明玉、赵龙玉、王克严等,儿科有宋景林、刘福东、张桂芳、张金凤、王虹倩、刘凤英等,五官科有何桂兰、蒋秀兰、衣桂兰、张淑贤等,中医科有于修德、陈士奎、王健夫、姚翠仙、林寿先、林成福等,年前后又分来一些大学生如孙刚、郝莉、戴泽、原喜臻、杜培元、程德清、何少安等等,医院的中坚力量,为医院发展做出了贡献。护理队伍在陈慧英老师和李绍琴老师的带领下又相继调来一些有经验的护士,还从我校护士专业中选择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护理队伍中,护理队伍在不断壮大。医院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先后购买了一批先进的设备,经过十几年的拼搏,逐渐成为诊医院,也被鸡西群医院之一。医院的建立是学校发展中的大事,增强了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学校升格专科创造了条件。

学校早在年就向主管部门提出升格申请,年学校再次向上级提出升格申请,得到主管部门东煤公司和煤炭部的大力支持,学校开始做升格的各项准备。年学校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争取升格的工作中,校长武玉俭和校办主任赵伟松等多次到东煤公司、煤炭部、国家教委等部门拜访,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有一段时间赵伟松几乎常驻北京,走访相关部门,加深上级对学校的了解。正是这种执着精神,终于在年5月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龙正宗、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马旭(以前曾来我校研究创办全科医生专业问题)、国家教委高教司医教处处长姜长胜(我和赵伟松到国家教委联系学校升格时结识的,姜处长原来在哈医大工作,后调到国家教委,年得知他来哈医大办事,我和张益成老师到哈医大拜访过他并请他来校考查)、国家教委综合处副处长郭庆武、煤炭部教育司谢美芳等六人共同来校考查,考查结果认为学校具备办医专的标准。

年11月,武校长带着我和赵伟松前往长沙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升格评审会,会上武校长详细介绍了学校情况,李传信介绍了来校考查结果并给予学校高度评价。在讨论中评委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师资力量问题和办学经费问题,武校长当时回答说,我们已和哈医大签订了聘任教授来校讲课的协议,对学校现有教师我们将有计划地送哈医大培训;经费问题可以通过创收节支及向上级争取补助解决。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评委提出异议,认为靠创收保证不了有足够的经费办学。如果无法保证有足够的办学经费,恐怕评委很难通过。会后武校长马上电话联系东煤公司说明评审情况,第二天东煤公司赵副总经理乘飞机赶来长沙,在所有评委面前承诺学校升格后,东煤公司每年给学校增加补贴四百万元,支持学校升格办学。就这样在评委投票时,38位评委中有37位投了赞同票!我们这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年3月,国家教委发文批准鸡西煤炭卫生学校升格为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多年来的专科梦实现了!

学校升专科后,年8月组建新的领导班子,任命我担任校长,不久学校主要领导先后到华北煤炭医学院、北京医专、石家庄医专等院校考察,回来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学校十年发展规划,即“三三四”发展规划:前三年打基础,中三年达标准,后四年大发展。学校就是按照这个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按照专科标准,解决了师资队伍中学历低的问题,鼓励和支持教师到相关院校学习,委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办硕士研究生班,学校选送了十七名教师前往学习并取得了硕士学位;加强教师职称晋升工作,至年有近二十名教师晋升为教授,近五十多名教师由高级讲师改职或晋升为副教授,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学校加强对学校重点专业如护理专业、检验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对各基础教研室进行改造和更新,建立了电教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等。

学校先后改建了学校办公楼,新建了图书馆、体育馆、护理教学楼、三栋职工家属楼,大大改善了工作和生活条件。学校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医院作为学校第一医院(非隶属关系),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建立了鸡西市检验中心,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创办了《鸡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学校达到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标准,完成了“三三四”发展规划的前两步。

年煤炭部撤销,学校交由黑龙江省教委管理,黑龙江省哈、齐、牡、佳都有医学院校,布局比较合理,当时全国很多院校都在合并,煤炭部曾经有过要把我校合并到黑龙江矿业学院、作为矿业学院医学部的想法,后因煤炭部撤销而未能完成。如果省教委想调整院校布局的话,很有可能把我校和牡丹江医学院合并在一起,即使不合并,作为一个专科学校将来办学会很难。本科生越来越多,学校将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基于这些考虑我产生了和哈医大合并的想法,正好那几年我和哈医大金连泓校长同在黑龙江省高校教授评审组。金校长是组长,得知我是哈医大十期毕业的,论起来是校友,讨论职称晋升时给予我校很大关照,我们相处得很好。我提出要把医专并入哈医大的想法,我说这样可以增加哈医大办学规模,也使我校有更好的发展,金校长说你的想法很好,我回去和医大领导班子商量一下。

第二年省高校教授评审时我再次提起此事,他说有的领导不同意,怕背上包袱。我讲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好,医院大多数医护人员是我校的毕业生,医院骨干,有的当了院长。合并后我校将按医大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有足够的经费办学,绝不增加医大的经济负担。我邀请金连泓校长和医大有关领导来学校考查。年金校长带领副校长沃震钟、曹德品等十余人来校考查,我详细介绍了学校情况,然后分别走访了各科室,查看了各实验室,召开座谈会,参观了校园环境等,经过商谈,就两校合并一事达成协议,并向省教委作了汇报。

年5月,省政府批准将鸡西医专并入哈医大为分校,从此鸡西医专成为哈医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年学校迁到大庆后成为哈医大大庆校区,又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新媒体工作室

来源:校区故事

作者:原校长高富和

投稿邮箱:hyddqxqxmt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