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优秀作文宁古塔读后感靳双荣七台 [复制链接]

1#
北京主治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508755.html

《宁古塔》读后感

文/靳双荣

指导教师:季新忠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途中,脚下是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在那么多的朝廷大案中,很多都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这三个字成为了全国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就像堕入一个深渊,不可能出来,这三个字也常常潜入梦中,把那么多人吓出一身冷汗。宁古塔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也许有人会想,为什么宁古塔是“人间地狱”?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是满族的音译,意为“六个”,据说很早以前曾有六人住过。当时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精神已经磨灭。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消受,而且祸及九族。当事人内疚是毫无疑问的。当时中原各省在东北流放地到了"无省无人"的地方也是确实的,单单是清代东北流人,总数就在一百五十万以上。这些人,有许多是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一夜之间成了犯人,更重要的是有些作弊的考生,他们的家产全部没收,每人狠狠打上四十大板,他们的父母兄弟也随之流放宁古塔,这种暴行,今天想来还让人不寒而栗。流放的生活是苦的,但是有一部分流浪者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回报这痛苦的生活,凡是被流浪的功臣多数是世代饱读诗书的清流之家,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把文明带到了荒野的流放地。没人命令,也没人恳求,他们纵情史书,开课授徒,在这个野蛮之地让文学之花盛开。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只是源于他们骨子里的那份高贵和那份在苦难中还能保留不变的高贵。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文人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的渲染,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流放之人的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酷的刑法的愤慨,表达了对高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者在困难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统文化的敬佩。余秋雨说过:“毫无疑问,最让人心动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高贵,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义无反顾,不顾功利得失,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靳双荣,茄子河中学二年四班学生,性格腼腆,喜欢思考,思维缜密,爱好读书,喜欢写作,文思敏捷,见解独到!

《写易文学》

温馨提示

我们需要的稿件:

一、所投稿件需原创,体裁以中小学生作文、日记等作品为主,投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