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作者:陈花猫
猫的生活观
原创首发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PART1
上周六凌晨四点,人们还在酣睡中,初秋的东北,还在昼夜交替中,天色依旧阴暗。
本是农忙时刻,充满收获的喜悦,这一天却充满了肝肠寸断的悲痛。
一辆载满15人的无牌农用拖拉机驶上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国道。
车上坐着的是一群兴冲冲准备去收万寿菊,为家里挣点外快的老乡,但在一处下坡路段,一辆装载多吨河沙的重型半挂牵引车从后方驶来。
下坡路车速极快,黑暗中,它碾向了没有后车灯的拖拉机。
突如其来的车祸,巨大的冲击力,卡车冲到了几米开外的大沟里,拖拉机被撞得稀碎,车斗上刚刚还活生生的老乡们,被撞得横七竖八。
15人死亡,1人受伤,15个家庭就此破碎。
其中一人是被直接甩出去,摔断了腿,剩下的13人和司机被拖行了数十米,血肉模糊。
如果没有这场车祸,这些农人会采一天万寿菊,挣上一百块钱,然后再坐着拖拉机颠簸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但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最令人心酸的是,其中一位死者的家属在采访中称,拖拉机上这些去打零工的都是当地农民,最小的30多岁,大部分都是五六旬的老人,甚至还有个70多岁的奶奶。
他们有孩子要养,有家庭要撑,其中一位遇难的阿姨,一直在为监狱里服刑的儿子养孩子,祖孙相依为命。
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要在天还未亮的凌晨摸黑起床,采摘万寿菊一小时12块,一天干10个小时能挣一百来块钱,而且有的人还会对万寿菊过敏,但为了这一百块钱,依旧会坚持采摘。
村民为了早去一会,多赚几十块钱,凌晨3点就出门。
一夜之间,天人两隔,凌晨的离别竟成为永别,一片狼藉的车祸现场,围观的村民久久站在现场,茫然、落泪、悲伤,死亡离自己如此近,灾难哪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谁也说不清。
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在外,遇难家属牛先生在采访中的一句话实在让人破防。
他说,
“现在没有想到之后的事,马上要秋收了,得挣点钱够孙女今年用,孩子还得上学呀。”
原来他们连停下来难过的资本都没有,连掉眼泪的时间都耽误不起,生活的重担逼得他们不得不继续前行。
这群咬牙努力的人,他们已经够辛酸了,没有享受到多么富裕的生活,在年过半百后还在赶时间奔生活,却不料死神已在前方擦亮了镰刀。
就在人们痛心疾首时,有人质疑拖拉机超载,事实上拖拉机司机没有牌照,没有反光带,没有驾照,也没有保险。
但是我们真的能怪他吗?不能。
这就是农村的最真实写照,这个近六旬的老司机,不仅出车,还要去干活,一天挣两三百。
凌晨2点就开始去各个村里接人去采菊花,早餐也来不及吃,家里有两个女儿要养,89岁的老母亲患乳腺癌,媳妇刚做完肺积水手术。
整个家的担子都压在了拖拉机司机肩上,他又何尝不是辛苦谋生的可怜人?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偏找苦命人。
这场事故里有违规司机,也有肇事者,但我们做不到完全理性地去看待,去站在制高点指责谁对谁错。
因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没有任何人是有罪,谁又不是在负重前行呢?
PART2
这些令人痛心的意外并没有因为人们的生活不幸而饶过他们。
黑龙江车祸发生后的第二天,下午两点多,安徽省太湖县的一辆皮卡车在雨中坠落80米深山崖。
车上是从茶山除草归来准备回家的女工,事故造成12人死亡,3人受伤。
呼啸而来的死神挥舞着镰刀,2天内毫不留情地带走了27个无辜的农民,这些扎根在田地里,沉默的失语人被推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写下来也许只是个数字,但这背后却是代表着27个垮掉的家庭,他们的亲人再也见不到他们,而他们也再也回不了家了。
同样的农村,同样的秋收,去年10月的吉林松原发生了相似的车祸。
18人死亡,1人受伤,都是一群为了一两百块钱去掰玉米的农民工。
同样是吉林松原,4月份一起车祸造成9人死亡,这辆超载的小型半挂货车上是一群去种洋葱、赚外快的中老年妇女,最小48岁,最大66岁。
坐超载的小货车只需10块钱,为了省钱,她们挤进了这个核载4人的小货车,在路上盘算着今天能挣一百多块钱,能给孙子买点什么。
但始料未及的意外斩断了她们奔赴生计的路。
然而在这些令人哽咽的新闻下,有人问,
为什么不开车去?
为什么要超载?
为什么不等天亮再去干活?
为了一百块钱有必要吗?
何不食肉糜!
没有过相同生活环境的经历恐怕难以理解这种不幸。因为他们穷,他们要生活,他们要撑起一个家。
就算他们知道超载违规,又能坐什么呢?凌晨三四点难道会有公交车吗?难道农民们开小汽车打出租车吗?
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一天一百块钱已经算是可观的收入了,他们起早贪黑地坐危险的交通工具去干活,难道他们不知道凌晨在家睡觉更舒服吗?他们不清楚大晚上坐超载的车很危险吗?
如果你不是穷到没饭吃的程度,你愿意凌晨三点起来坐一个小时拖拉机去地里采10个小时的花挣块钱吗?
他们根本就没得选,他们是被生活被贫穷逼不得已。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些质疑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上有父母卧病在床,下有子女嗷嗷待哺,他们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打零工补贴家用。反观我们自身的优越环境才知道,我们是生活,他们是生存。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如果有高楼住,谁愿意浸在泥巴里?如果衣食无忧,谁愿意艰苦奔波?在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很多人哪怕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去年11月,天津的一座桥在维修时发生坍塌,8名工人不幸遇难,而遇难者名单里,平均年龄52岁,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家。
前段时间,一辆公交车驶入终点站后未停稳,撞向了前车的车位,而前方刷车的工人被挤压至当场死亡。
遇难工人72岁。
这么大年纪还在干活的,并不少见,商场里、厕所里、写字楼里都有上年纪的清洁工,用枯瘦的手推着重重的清洁车去打扫卫生。
全国有6.7亿人人均收入不足0元,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农耕文明正在被时代抛弃。
这些扎根在社会底层,用笨拙重复的劳作支撑起国家基础物质需求的农民工们,很少被人注意到。
他们是谁的父亲,是谁的妻子,又或是谁的孩子。
以前有人说明星是高危职业,希望大家能体谅体谅,对比之下真的显得格外可笑,这些日进斗金的明星艺人,花天酒地,吸毒代孕强奸,而贫穷卑微的农民工勤勤恳恳只为填饱肚子。
郑爽揣着九位数的银行余额卖惨说自己只能喝自来水,那这些为了块钱起早贪黑的人们呢?
十宗罪里说,
“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
这就是最真实而血淋淋的现实,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在奢靡颓废的娱乐圈里,也不在虚假繁荣的互联网中。
我们无法对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但我们都能理解这种心酸,因此也该更加善良,不必对他人的难处苛责。
没有必要去谴责超载的拖拉机司机,质疑外出务工的农民,积点口德,我们作为平凡人,能做的就是保持善良,保持同理心。
一个真正值得尊重的人,眼里不应该只有星辰大海,也要装得下人间苦难。
PART3
知乎上有个提问“你什么时候觉得生活很难”,在条回答中,有一条热评说,
放学回家,看到妈妈牛圈里,用擀面杖打牛。
因为牛挣脱了缰绳,跑到粮仓里,糟蹋了很多粮食和瓜果。
我妈边哭边骂:“你咋浪费粮食啊,你咋这么不听话啊”,我呆呆得看着,牛眼睛里也留着泪。
就觉得好伤心,牛是庄稼户的命根子啊,你打它,它也不懂。
但那时候突然就觉得它懂的,它躲也不躲,留着眼泪,默默得站在那里挨打。
后来我爸说,牛是饿极了才挣脱的,最近它干活多,又总是吃不饱。
我记忆中,总是清晰得记得那个瞬间。
就觉得牛好辛苦,爸妈好辛苦,生活好辛苦。
我们谁的生活不是充满心酸,谁的人生不是带着镣铐呢?
去年春运,55岁的农民工张师傅称自己妻子早逝,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为了省钱给孩子用,买了24小时的站票。
为了过年回去不被人笑话,他买了一双15元的新鞋,把旧鞋收起来准备过完年回来工地干活的时候继续穿。
那个不吃午饭的农民父亲,为了省块钱给孩子做生活费,中午饿着肚子,下午还要干重活。
当工友嘲笑他时,他泪眼婆娑地说“我也知道饿,但是娃上学要紧。”
有时候觉得很魔幻,有人花着上万块钱买包,有人却在为一顿饭钱发愁。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程,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散落一地。
为什么现在秋收时分的灾祸如此频繁?
如今农村集约化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社,很多厂子都开在农村里,经常会招附近村里的劳动力去打散工。
对于这些常年在田里劳作的农民们来说,打零工一天一两百块是极具诱惑力的,一个月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违不违规,超不超载不要紧,能把我送过去赚钱就可以了,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并不会把这些太当回事。
并且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大部分老人家甚至都没有智能手机,久而久之会形成信息壁垒,大部分消息还是靠人传人或是基层部门去宣传才能知道。
他们就像是在信息茧房中,我们的叹息、争论、愤怒,他们一概不知,只有把信息传递到底层,他们才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想要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还是要从根源出发,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贫穷。
因此取缔拖拉机只会让农村人的生活雪上加霜,需要整治的反而是追尾的半挂货车,这些横冲直撞,闯红灯,不在乎车祸的半挂车出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这一切需要基层部门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出可行性高的规划,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在为农村脱贫工作做出努力,从赤溪村脱贫攻坚到大凉山的决战决胜,一步一个脚印,踏出坚实的脱贫之路。
还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都是中老年人去打零工,而且大部分都是女人。
然而这就是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缩影,丈夫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村里。
在外打工的丈夫大多数工资只够家里几口人吃饭用,但凡有点头痛发热都不敢去看医生,更何况很多老人家或多或少都有病痛。
为了抚养孩子,让家里稍微减轻负担,有些身体尚佳的老人家就会选择去打散工,或者老人在家照顾孩子,妇女去务农赚点外快。
留守家庭,是需要被世人看见的弱势群体,她们在生活的沼泽里无声挣扎,见证时代最隐秘最沉重的伤痛。
还有一些农村留守老人没有退休金,孩子在外成家立业,薪资微薄,经历大饥荒和贫穷年代的老人,害怕给孩子添麻烦,害怕自己被时代抛弃,害怕自己毫无作用,害怕过去的苦难重蹈覆辙。
她们需要用这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维护自己卑微的自尊,他们会把零散的纸币认真卷好,用盐袋子和塑料袋紧紧裹住,放进衣服最贴身的口袋里。
我突然想起我的爷爷生前就是这样,这个劳作了一辈子的农民,总是会带年幼的我去小卖部里买零食。
他会颤巍巍地从怀里拿出个包得紧紧的胶袋,一层一层打开后是一毛五毛一块的纸币,几分钱的硬币掉在地上他都会赶紧捡起来小心地放进袋子里。
如今,我们国家正在倡导先富带动后富,建设新农村,从养老到医疗的落地帮扶,从经济到精神的切实呵护,都意味着底层人民并没有被忘记。
每个人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当底层人民生活安稳富足,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PART4
很多年轻人并不能想象怎么会有人愿意在凌晨坐超载的拖拉机去干活,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看惯了世间繁华,便被限制了想象力。
我住的附近是一个城中村,握手楼很多,狭窄的小巷昏暗不见天日。
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为了省钱,会住在最阴暗的一楼房间里,没有窗户,潮湿闷热,蚊虫猖獗,狭小的房间里哪怕正值中午,也是一片漆黑。
他们平时靠去垃圾桶里翻翻塑料瓶纸箱子卖钱,或是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把蔬菜,坐在路边摆着卖。
有时候从开着的门可以看到他们的屋里只有一张床,床边就是灶台,灶台旁就是厕所,非常局促。
有时候我们会打趣哭穷,但实际上贫穷究竟是什么样?是身上一分钱一分钱都没有,家徒四壁,唯有以命换钱。
这世界本是各自下雪,各有各的隐晦和皎洁。
哪怕是繁华城市里也有最底层的人,他们沿街乞讨,他们睡桥洞街边,他们吃垃圾桶里的残羹剩饭。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生活是这样子,不如诗,我们也是芸芸众生,向生活屈服的平凡人,喝着星巴克的高级白领也好,加班加点赶地铁的打工人也好,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的农民也罢,谁不是在生活奔波呢。
现实的辛酸总是藏在凌晨的夜色里,藏在无声的眼泪里,藏在佝偻的背影里。
《月亮与六便士》里说,
“我们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过完平凡的一生。”
与其指责他们的是非对错,不如多给一些共情,对他人的苦难报以同情,对自己的父母及时尽孝。
一个国家的温度在于对底层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