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设施建设 强化服务管理 保障文化民生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等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或时段刊播创建工作进展。《东莞》、《东莞时报》、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阳光等市内媒体,持续开设专栏,对创建示范区的思路、做法、成效等进行了全方位、全程化的报道。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大型摄影大赛、主题展览,编印了纪实画册,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对创建工作亮点进行了全面展示;通过站、微博、短信、海报等多种途径,向广大市民详细解读创建示范区的目的、意义、历程以及进展情况,在全市营造了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做好示范区创建的几个原则和关键
回顾两年的创建历程,东莞文化部门有着深刻的体会。示范区创建工作之所以能够平稳、有序地运行,他们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原则和关键:
第一,全面落实上级部署,是做好创建工作的首要前提。文化部对创建示范区高度重视,制定了科学完善的创建指标,为开展创建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两年来,该市一方面严格按照创建指标开展创建工作,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上级部门主办的重要活动,比如承办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参加群众文化进京展演、承接国家艺术院团(馆)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等,以实际行动积极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有效提升创建工作水平,确保了创建工作成效。
第二,着力改善文化民生,是做好创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东莞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的理念,大力推进文化设施、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等向基层辐射延伸,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文化需求问题,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应当坚持以文化民生为导向,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三,坚持体系化推进,是做好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创建过程中,东莞坚持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设施配置、服务供给、队伍建设、技术保障等方方面面全盘考虑、统筹推进,有效提升了创建工作的科学性。开展示范区创建,应当树立体系化的思维,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公共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第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创建工作的有力保障。两年来,东莞市按照文化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要求,积极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社会办文化、文化活动整合、文化设施运作、文化服务配送等方面加强了机制创新,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建设长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对于做好创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创建指标和其他先进城市,还需要不断改进、提高水平。 (本版文图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图片为反映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