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我省将进入冬季,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为有效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近日,省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应急管理厅、林业和草原局、气象局、地震局、黑龙江海事局、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会商研判了11月份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及诱发事故风险形势。具体情况如下:
一、-年的11月份自然灾害历史灾情分析(一)-年的11月份自然灾害历史灾情分析。-年的11月份,全省共发生14次自然灾害过程,年均1.4次。其中,雪灾11次、占比78.57%,为主要灾害类型。从频率看,年、年和年各发生3次偏多,其他年份均在0-2次之间。从损失看,灾害共造成55.1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年哈尔滨尚志市雪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2.24千公顷、绝收面积4.62千公顷,倒塌房屋间,损坏房屋间,直接经济损失6.68亿元(表1)。雪灾在受灾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倒塌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占比均超过了93%,造成的损失最大。从区域看,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市受灾较重。其中,牡丹江市农作物绝收面积灾情指标占全省的74.2%,佳木斯市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灾情指标占全省的51.5%(图1)。
表1近10年的11月份自然灾害灾情损失情况统计表
图1近10年的11月份全省主要受灾城市灾情损失占比图
(二)典型灾害。年11月8日,七台河、牡丹江市部分地区遭受中到大雪袭击,其中,七台河市新兴区降雪持续20多小时,降雪量达28.5毫米。据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公顷,倒塌大棚近50栋,损坏房屋2间,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二、年11月份全省自然灾害风险趋势
(一)降温过程较多。预计11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正常略少,除大兴安岭比常年多0~1成外,大部地区比常年少0~1成;全省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大部地市比常年高0~0.5℃,气温呈前低后高趋势;需重点防范雪灾、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预计11月初,我省自西向东有一次雨雪、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大部地区降温可达8~10℃,最高气温将降至0℃以下。
(二)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较为平稳。一是空气质量有下降风险。虽然目前全省大部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但受冬季气温降低及供暖排放影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可能出现下降趋势。
二是森林草原火险较低。受低温和寒潮影响,北部地区出现降雪,我省森林火险等级普遍降低,高火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鸡西、牡丹江市等南部地区。同时,北部部分地区陆续开始实施计划烧除,存在跑火形成森林火灾的风险。
三是地质灾害风险较低。进入冬季,我省降水以雨雪混合或降雪为主,不易造成土质及边坡失稳等情况,发生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低。
四是农业生产可能受恶劣天气影响。目前全省大田农作物秋收期基本结束,农业生产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较低,但局地气温骤降、冻雨、大风、降雪等不利天气易造成棚植蔬菜、畜牧业和渔业基础设施损坏,养殖动物发生病害和养殖环境污染的风险较大。
(三)诱发事故风险较大。一是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大。雨雪天气路面湿滑,雪水日化夜冻易形成冰封路面,道路行车安全风险较大,特别是长陡下坡、急弯险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路况复杂,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大雾天气易造成驾驶安全视距不足,车辆出行安全影响较大,尤其是高速公路易发生多车连撞事故;大风天气易造成公路两侧树木、标牌等倾倒脱落,遇风吹雪情况,易造成弯道、陡坡路段雪阻中断交通,影响道路行车安全。降雪和冻雨易造成区段铁路干线雪阻,机车、线路、信号灯设备工作异常,影响铁路列车运行安全。寒潮天气昼夜温差大,部分江面航段易出现大雾,影响船舶航行安全;11月份全省进入流凌期,江面易出现冰排或冰阻,对航行船舶和卧泊船舶安全构成威胁。
二是群众人身安全威胁较大。大风天气,易造成户外广告牌、高层建筑外墙悬挂物、高架桥梁以及临建设施设备发生高空坠落和火灾等事故;雨雪天气易造成高处施工作业面湿滑,可能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冬季低温、寒潮天气增加了大功率加热电器、燃气燃煤炉火使用频率,易发生火灾和中毒事故。
三是景区安全风险较大。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会造成路面湿滑、视线不好,可能引发旅游包车交通事故;大雪易造成旅游景区道路阻断,导致游客出行受阻或滞留景区。
四是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较大。煤矿方面,暴风雪天气易造成煤矿供电线路断路,导致井下运输、通风设备和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可能引发窒息、瓦斯和水害等事故;寒潮低温天气,煤矿井上、下各类设备防火、防寒措施不当,易发生火灾等事故。非煤矿山和尾矿库方面,遇风雪冰冻天气,地下矿山违规缓解冻井措施易引发中毒窒息事故,尾矿库未实施冰下放矿作业易引发溃坝事故,部分室外设备和金属构件易发生变形、破裂,可能导致泄露、爆炸、火灾、中毒和设备生产事故。危化行业方面,冬季天气处于冷高压状态,有毒有害气体容易大量积聚,可能造成人员中毒和火灾爆炸事故,空气干燥易导致设备、设施产生静电引发火灾、爆炸和人身伤害事故。
三、防范工作建议
(一)强化预警预报和应急值守。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加强大风、寒潮、暴雪等恶劣天气过程的中短期和临近天气预警预报工作,延长预警提前量。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领导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准确上报灾情信息。
(二)强化大气污染源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秸秆“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规定,避免因秸秆露天焚烧导致重污染天气。加强属地大气污染排放源监管,紧盯集中供热、电厂、工业生产等燃煤锅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确保达标排放,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改善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三)强化火源管控和火情监测。继续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不放松,推进卫星监测、塔站瞭望、航空护林与地面扑火队伍高效协同,确保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突出对违法违规农事用火、祭祀用火、林草业生产用火、施工作业用火、野外生活用火及危害防火安全行为的严查管控,狠抓责任落实,筑牢大、小兴安岭等重点地区森林草原防火屏障。
(四)强化农业生产科学管理。针对辖区内冬捕、越冬池清冰雪等冬季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巡查检查,设立警示标志,指导养殖场对鱼塘定期测氧除乌冰,及时检查、加固畜牧圈舍、棚室蔬菜设备设施,强化饲料管理、科学调整投喂,确保冬季畜牧业、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五)强化次生灾害防控措施。全面开展公路、桥梁、铁路和航运线路的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整改发现的安全隐患。遇降雪天气,“以雪为令”按照分片包保区域,开展除雪工作,重点加大高速、国省干线公路路面、桥梁,险急弯道、陡坡等重点部位的路面防滑、防冻和除雪保通力度。发生交通阻断情况时,及时进行交通指挥、疏导,做好滞留旅客、游客安抚工作,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大风、雾霾、沙尘、暴雪等恶劣天气下停止室外高空和动火作业,加强临设、脚手架、防护棚等设备设施巡查,及时消除因荷载过大可能造成的坍塌事故隐患。加强对卧坞船舶、靠泊船舶绑扎、系固等安全检查,做好浮桥拆解、浮箱固冰通道搭建等安全管理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