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第34天
身披厚重盔甲,
与病毒抢夺生命,
手握利刃,肩挑重任,
用坚守付出,
撑起一片蓝天。
信念亘于胸前,
与健康生死相牵,
意志坚定,甘之若饴,
用忠诚守护,
迎接曙光到来......
重症医学科(ICU)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医院重症医学科以能打硬仗著称。提起主任魏晓文,无不竖起大拇指,在这场阻击疫情的战“疫”中,他带领科室同志不惧危难,冲锋火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救治多名重症患者,用责任、担当在病毒与百姓之间构筑起一道生死防线。而他只有一个念头:用我全部所能,把病人尽快治好!
“疫”不容辞,冲锋陷阵“最前线”
2月9日中午12时,正在科室忙碌的魏医院疫情命令:“救治隔离区内有患者病情加重,急需ICU人员给予救治支持!”。来不及多想,匆匆交接完手上的工作,魏晓文拿上呼吸机、带领科室2名医生立即奔赴到救治病区里。
进入救治病区,就是走上了“战场”。只有亲自走上战场,才会明白那里的紧张。两位患者因患有基础疾病,均出现了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持续下降,情况十分危急。魏晓文立即给予无创呼吸机支持、维持血氧、纠正酸碱平衡及其脏器功能等治疗方案,他沉着冷静、坐镇指挥、有序抢救,常常是这一位重患血压刚刚平稳,那一位重患血氧饱和度又降了下来;这边患者用药刚刚调整,那边病情又出现反复……为患者上呼吸机更是一个高风险操作,医生面部正对着患者的气道分泌物,稍有不甚,被感染的可能性极大。但魏晓文毫不畏惧,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果断地进行着这些高危险性的指挥和操作,同时与患者耐心地沟通交流,缓解紧张情绪。经过10个多小时的守望相助,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都慢慢提升上来,病情平稳了,安静的睡着了。
在这抢救的10个多小时里,魏晓文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护目镜带像“紧箍咒”一样箍在头上,汗水流进眼睛里只能挺着,窒息感一阵阵袭来,最后只能用嘴喘气,口干憋闷,四肢酸胀,出来已经是精疲力尽。虽然辛苦,但看到患者病情出现好转而烟消云散,每当一想到患者求助眼神,魏晓文的心中就会涌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他一定要坚持下去!有一次患者对他说“每当我昏过去醒来的时候,总是能第一眼看到你,是你让我看到了希望,可惜你一直穿着防护服,我连你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越战越勇,无名英雄“打胜仗”
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极快,三天左右一些轻型、普通型患者就可以进展为危重型,稍有差池,后果则不堪设想。魏晓文对此已经提前做好预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月12日,两名重症患者病情再次出现生命危机,无创呼吸机已无法维持最低血氧饱和度,出现了严重的缺氧症状,生命危在旦夕,必须进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支持治疗。“怎么办?”魏晓文脑海中涌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把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移到ICU病房?他立即与省级新冠肺炎重症医学救治专家沟通情况,得到可行的意见后,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于2月12日夜间11时到次日凌晨3时,历时四个小时,把ICU所有患者迅速转移到CCU病房,ICU病房改造成为标准的传染病隔离病房,凌晨4点半把该两名重症患者安全转入ICU内。一场硬仗即刻要在ICU病房打响。
2月14日凌晨1点多,其中一名重症患者出现了呼吸急促、心率不稳、血压急剧下降等症状,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和中心静脉置管术。这些操作是新冠肺炎救治中最危险的操作,直接近距离接触病人呼吸道,稍有不慎,就会感染。关键时刻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了。魏晓文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防护屏,带领科室团队成功为其气管插管,顺利接上呼吸机,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中心静脉置管成功,泵注血管活性药物,一项项抢救措施有序稳步进行,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慢慢升了上来,血压逐渐平稳,再一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医者的风骨,不外乎平日里恪守医德,惊雷处不畏生死。就这样,魏晓文带领科室5名医生、18名护士日夜奋战坚守,冲锋陷阵在“最前线”。
执着坚守,必须做到“零感染”
在与病魔斗争的10天时间里,魏晓文每天工作都超过18小时。凌晨3点,魏晓文房间的灯仍然通亮,他的心里牵挂着重症患者的安危。他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