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两岸中学生沟通交流,加深对闽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厦门市教育局于年8月3日~7日在厦门(集美)闽台研学基地举办“年第十届海峡两岸中学生闽南文化夏令营”。厦门一中高一年部分台籍学生作为在厦就读的台湾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出行之前,教务处副主任余宪林老师在准备会上向同学们提出了各项参营要求,要求同学们在严守纪律、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勇于展现一中人的精神风貌。15位台籍学生在许庆伟老师的带领下,全情投入到此次夏令营活动中。为期5天的夏令营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开营仪式上,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洪军热情洋溢的讲话,让同学们对这5天的夏令营活动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也让同学们对两岸情谊、对闽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夏令营期间,营员们深入厦、泉两地,探访研习闽南文化。他们走进泉州千年古刹开元寺,领略了千年古寺的历史底蕴。在泉州,他们还来到泉州市博物馆、海上交通博物馆,回溯探寻千百年前繁荣的海上贸易,了解华夏民族灿烂的海洋文明。
在厦门的惠和石文化园,两岸学生共同探究南派影雕技艺文化和惠安女民俗文化,聆听非遗的声音。
在闽台研学基地里,他们学习了闽台木偶、福船制作课程,研习闽南非遗技艺、体验体验民俗风情。
在此次夏令营中,厦门一中的台籍学生代表们充分感受到了绽放于生活中的闽南古韵,感受到了独具魅力的闽南文化,增进了两岸学子的交往互动,让两岸学子在活动中建立了深厚友谊。
“她绣花就是在石头上,而不是在丝绸上。”在惠和石文化园园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段话,在习总书记和普京合影的下方,寥寥几字就道出影雕的技艺高深。进入园区,讲解员将石雕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石雕文化传承的艰辛娓娓道来,并给我们展示了石雕大师李走生的作品。望着大师的作品,我想起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岁月悄然流逝,唯文化永存不息。
——陈牧村人生的乐趣就是在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我依稀记得我们在制造福船模型时那种沉默又心照不宣的感觉,还有我们排列着长长的多米诺骨牌,互相给对方留足空间,不小心碰倒了会懊恼地捶胸顿足又转身很快地投入到小组的搭建任务当中,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这个小团体而努力着。——赖岑於一眨眼的工夫,短短的夏令营便过去了。这几天里,虽然感到有些疲惫,但我过得十分快乐和充实。来自海峡两岸的师生一共人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在厦门泉州两地,深入地了解到了闽南文化历史,在两地的特色文化建筑中探究独具魅力的闽南文化。同时,3天的集体生活中,我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的不同面孔,交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新朋友,让这次的活动多了不少的趣味。这次的夏令营让我受益匪浅,一路上的种种画面令我回味无穷。——林鼎家作为一名台籍学生,我有幸能够参加这个闽南文化夏令营,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泉州之旅了。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我们参观了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了解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史。——商容瑄我们观赏了“传承精湛技艺,弘扬石艺文化”的惠和石文化园,深刻了解非遗影雕历史文化和雕刻工艺,感受匠人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参观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领略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参访了泉州博物馆,其中各种各样种类丰富的历史文物让我大开眼界。在营地上演的木偶课程更是令我印象深刻,灵活柔韧的手指使木偶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在营地的安排下,我们主动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交流,成为朋友,让这次活动增加许多欢乐。——黄淯柔END撰稿:许庆伟
核稿:吴昕图片来源:厦门一中摄影社江莉娟、江承恩万千研学办学理念:人文·创新,为发展而教育
校训:勤、毅、诚、敏
校风:创新、务实、团结、奋进
教风:爱学生、善教导、高质量、当师表
学风:勤奋、严谨、创造、实践
获取更多校园最新动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