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混合团体夺得北京冬奥会中国首金!
冬奥女神大杨扬即刻转发微博,激动之情溢出屏:“恭喜中国队!”
杨扬是谁?
她是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
她是中国拿过最多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她被誉为中国最伟大冬奥运动员;
她是我们的“冰雪女王”!
作为中国人心中“滑冰”和“冬奥”的代表,以及年冬奥会的火炬手和国际奥委会「反对操纵比赛大使」,杨扬老早就在为冬奥出力了!
除了讲好冬奥故事,临近冬奥,她还带领团队做了更多具体的事:
“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杨扬的信心和信念,她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到冰雪的乐趣。
想起年初在微博刷到的一组“冰雪女王”时尚大片,脚踩冰鞋的姐姐自在潇洒、又美又飒!
自带主角光环?
世界冠军是一次次拼出来的
杨扬是划时代的传奇女性,可伟大与非凡从来都不是因为拿到了主角的人生脚本,而是付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年,杨扬在黑龙江省汤源县出生,那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滑冰、雪爬犁、打雪仗是当地孩子最喜爱的运动,冰冻的河道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
杨扬从小就对滑冰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喜爱。
她8岁上冰,被家乡的业余体校看中,从此踏上了冰雪之途。与县城的同龄孩子相比,冰场上的杨扬是一名佼佼者。
年,因父亲的工作调动,杨扬一家搬到了七台河市,她也进入市里的业余体校。初到七台河市,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专项能力,杨扬在队里都成了垫底的。
如果说杨扬的成功,汤源县体校是她的启蒙之地,那七台河市业余体校就是她的成长之地。
这一年,11岁的杨扬在日记中写道:
每当我看见那些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得哭了,我是多么的羡慕啊。如果我也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用苦与累换来的闪着金光的金牌时,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现实是,到七台河市的第一个年头,杨扬连外出观摩比赛的资格都没有。
冬季天短夜长,体校的队员们训练常常是在黑暗中进行的。黑漆漆的冰场上,只能听见远处冰刀滑过冰面的声音。
倔强的杨扬在黑暗中爬坡,她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体校的主教练看中了她这股韧劲,为她的训练煞费苦心。这也为杨扬之后的训练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岁时,成绩并不突出的杨扬,凭借自身的潜力和出色的冰感被省体校的金美玉老师选中。但从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她,进队后连连受挫。
年,正当杨扬日复一日的在大跑道上追赶队友时,在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短道速滑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这使所有开展速滑运动的国家不得不专注于这个更富于技术和战术的速度滑冰项目。
对于从大跑道速滑改短道速滑,杨扬一开始总提不起兴趣,长距离是她的强项,短道速滑更需要出色的爆发力。
那既然下定决心练短道,就要练出个名堂。
为了增加力量,金美玉老师经常带着杨扬到冰场附近的公园练素质。杨扬也经常给自己加量。她坚信:成绩是练出来的!
跟随金美玉老师训练的第三个年头,杨扬终于有机会到北京参加全国级别的比赛,并在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
这时的杨扬已经不是靠鞋在滑冰,而是凭着对冰的感觉在滑。她说:
冰上的我,才是更真实的我,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无拘无束。
她的人生轨迹也与之彻底交融。
杨扬是滑冰的天才,但其他体育项目她一窍不通。也许就是这一根筋的劲头,造就了日后冰面上令人无法超越的速度。
年杨扬父亲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不知所措。
女儿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靠,家庭在经济上也陷入困境。在极度压抑的心情和过度疲劳之下,杨扬两次赛场冲金失利。
彼时,成绩最靠后的杨扬一度被认为是队里最没有希望的一个。作为替补队员,她出场比赛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遭受到排挤。
为了给自己争取到上场比赛的机会,杨扬在训练场上玩命的练习,全身心投入训练的杨扬,终于等来了登上国际赛场的机会。
在第九届亚冬会上,杨扬在米比赛中一举战胜了世界排名前两位的韩国名将全力卿和金朝夕。
这场胜利让主教练辛庆山看到杨扬是可造之材,而在其他队员眼里,这个来自黑龙江的选手也不再是队里垫底的了,国家队里又多了一个有实力参加国际比赛的竞争者!
她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尊重。
杨扬心里明白,亚冬会上的胜利部分是因为对手对自己的轻视,要想真正成为队里的主力,她需要再次战胜韩国强将。
然而,希望和现实总爱捉弄人。
年长野冬奥会,23岁的杨扬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运会,她在米短道速滑半决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人人视她为夺冠大热门,她自己也有信心。
没曾想在最后一圈冲刺时,韩国选手先出一脚,杨扬被判罚阻挡犯规取消成绩,奥运冠军梦碎长野。
中国队的失利让杨扬想到了退役。可就这样放弃自己奋斗了15年的事业又让深爱着滑冰的她心有不甘。
时间能带走很多东西,却带不走杨扬对热爱的坚定。
她列出了比赛失利的原因,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卷土重来。
失败的磨砺让杨扬日趋成熟,顽强的意志和全情投入的训练,为杨扬换来了赛场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刻,也让她重新找回了自信。
机会来了!在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的米项目上,杨扬从始发枪响那一刻就保持着领先优势,一路牢牢占领第一,率先冲过终点线,拿下人生中第一枚奥运金牌,也是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
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大杨扬,红润的脸上流着激动和喜悦的泪水。那一刻,她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最幸福的人。
她为中国实现了冬奥会零金牌的突破!
之后,杨扬夺得了一枚又一枚的金牌,为祖国扬足了气。
她成为了中国女子短道速滑无可替代的领军人物!
她用实力缔造了冰坛上的神话!
从小我就向往着在冰面上自由滑行的感觉。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的冰鞋都不合脚,但这反而让我磨炼出了快节奏的技术特点,这段经历也成了我力量的源泉。
杨扬用行动告诉我们:热爱、力量与坚持,从不独属于男性。
成为“废人”?
再痛苦也不想待在舒适区
从年进入国家队到年退役,这11年间杨扬一共捧回了59个世界冠军,至今仍是中国拿过最多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杨扬退役后,没有像其他运动员一样做幕后或者教练,反而更多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她想把自己抛向未知的世界。可转型的路,并不好走。
31岁之前,她是一心扑在训练和比赛上的运动员,突然回归社会,却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光是交个电费,就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受邀做节目主持人,面对镜头也一直卡壳,制片人直接让她回家练习朗读。
刚退役的她,就像一个不能自理的“废人”。
即便重头开始的过程是痛苦的,她也清楚自己不愿意待在舒适区,她要突破自己。
焦虑迷茫时,杨扬选择了读书深造,同时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推广冰雪运动。
因早前经历过听不懂英语的尴尬场面,她就下定决心学好英语。
退役4年后,杨扬进入了国际奥委会,做起一份没有工资的志愿服务。
年俄罗斯政府陷入兴奋剂丑闻,世界反兴奋剂组织针对是否全面禁止俄罗斯运动员参加下次冬奥会开了一次会。
时任国际奥组委委员的杨扬,在会上替运动员发声,她认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只要他是干净的运动员,就该为他提供竞赛机会。”部分人的错误,不该让所有人买单。
除了在国际组织工作,她还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冰上俱乐部,这也是一次从0到1的突破。
开冰场是她在运动员时期就有的愿望,她想每周空闲几天滑滑冰,却没想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大。运转室内零下30多度的冰场,每天要耗资两三万。
一开始她找遍冰场周围的学校,希望能谈下合作,让更多青少年学习滑冰。由于上海没有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她被一路拒绝。
冰场运营到第二年,财务告诉杨扬“撑不下去了”。
杨扬自嘲“做体育没有情怀,肯定拍拍屁股就走了”,如果她一开始知道这么复杂或许就不做了,但中途放弃不是她的个性。
好在坚持有用,现在杨扬的冰场已经成为多个学校的训练场地,还走出了几名国家队、国家青年队运动员。
“如果说,从国家队退役,是我人生意义上的第一次‘退休’;那么我相信,我有两段人生要活,再来一次会更精彩。”
在杨扬看来,短道速滑与人生是相通的。驰骋在冰面上的一往无前、责任与担当,成了她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正是凭借这些“财富”,她的梦想得以饱满如初。
顾此失彼?
家庭事业我全都要
20年前,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杨扬向世界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翻开了中国冬奥历史新的篇章。
20年后,她是年北京冬奥委员会主席,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是为运动员发声、做事的组织者,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如果拼事业和陪孩子有冲突,杨扬选择带孩子一起闯世界。
年,申奥宣布结果那天,上台陈述时,杨扬说:“我憧憬着能够激励越来越多的孩子参加冬季体育运动,包括我自己的孩子。”那时她已有七个月的身孕。
倘若工作需要满世界飞,就算在哺乳期她也会把孩子带上。
疫情之前的那些年,我们可以看到杨扬带着孩子出现在各大体育组织场所。她笑着调侃,“乐此不疲。”
杨扬的生活除了工作,最多的就是晒娃,包括微博头像。
杨扬非常注重陪伴孩子。为了进入冬奥闭环工作,杨扬提前陪孩子做新年手工,和家人吃年夜饭,安排了全家的故宫之旅,还带着家人看了《我心飞扬》的电影专场。
为冬奥奔忙的日子,京沪两地穿梭,她也不忘给孩子写信:
亲爱的宝贝们:
不知道现在,你们在干什么?在家有没有听爸爸的话?假期玩得开不开心?
这几天,每次视频通话都有些匆忙。不过看你们自己玩得都不太愿意搭理我的模样,我也放心了,这样我就能更安心去做更重要的工作了。
记忆中,这应该是第二次没有你们陪伴的奥运之旅。上一次是半年前的东京。
儿子,还记得年,刚出生才4个月的你就陪着妈妈到了伦敦冬奥会,几乎所有看到你的人都会惊喜赞叹,虎头虎脑的宝宝实在太可爱了……转眼间,你都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儿。
还有我的申奥小公主,孕育你的时候,正是申办北京冬奥最忙碌的日子。7年前申奥时,还曾和你的妮娜阿姨开玩笑,“咱们多一个人,是13个人上台——人多力量大。”
一眨眼,你也已经长成一个爱臭美的豁牙小妞。每次看到你在冰面上快乐滑行,都好像看到我小时候的模样,只不过,你穿得可比我当年漂亮多了。
等我回来,我们再一起骑车去滨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爱你们的妈妈:杨扬
尽全力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给孩子做好榜样,是每个妈妈都希望达成的目标,杨扬也不例外。
她不愿意错过孩子每个重要的成长瞬间,杨扬和丈夫商量好,两个人不能同时出差,要有一个人留在家里陪孩子。
虽然自己是奥运冠军,但她并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成为运动员。在自我成长中,她一直追求A,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她的理念是:体验过程远远胜过追求结果。
深知当妈不易,杨扬也一直呼吁大家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