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田瑜又是人间四月天追忆在抗疫一线牺牲
TUhjnbcbe - 2025/2/17 9:03:00

(网络图片)

一树一树的花,开满了人间四月。那些花,循规蹈矩,次第渐开,次第凋落,晕深了当下这个季节。

青松翠柏、洁白的玉兰……北京西山新近增添了一座肃穆庄严的纪念碑。丰碑依山而建,踏上一层层阶梯,用花岗石垒成的半圆形三角浮雕墙上,镶嵌着9位烈士的浮雕像。纪念碑在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神圣。

,这是SARS三周年的时候,落成的纪念首都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的“救死扶伤纪念坛”。

数百名来自首都医疗界的医务工作者们手捧鲜花,祭奠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同志。40名身着粉色护士服的年轻护士也手捧鲜花,肃立在纪念坛的两侧。哀乐响起,当追悼词中念到9名非典烈士的名字,许多人看到“烈士墙”上这9名烈士的遗像时,都流下了眼泪。泪光中,北京抗击SARS牺牲的最后一个医务人员,中医院张林国那清秀俊逸的面孔也进入了每一位祭奠者的视线。

……

春,在风柔雨疏里迈着生生不息的步伐前行。

岁月荏苒,十几年的时光慢慢流逝而去,人间,一次又一次再现人间四月。自是一树一树花开的样子。而观赏它的人,一代一代的,也会有一个个的影子,会有一首首的诗,会有一个个的故事,其中也必有一些别样的春天,会在时光里被记录到永恒。而今,在又一年的四月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又想到了张林国,这位杰出的医界精英,一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青年英雄!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在鲁西北大平原有座著名的兴国寺,它始建于唐初,在这座古寺中有一棵槐树和一座佛塔,他们被称为“唐槐宋塔”且早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千年的风霜雪雨,伴之流传的许多传奇故事,使这处风景胜地愈加闻名遐迩。就在这处景观地东边不远处,有一个村子,这就是高唐县梁村镇穆庄,年2月16日,文章的主人公张林国就出生在这里。

年前后,正值全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非常时期,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出生伊始,张林国也和那个年代的老老少少一样,遭遇到人间寒冷饥饿的熬煎,家中生计仅靠父母亲种植农作物维持,田间没了收成,野菜树皮也时常被人们用以充饥。度过了那个艰难的时期,家中男性排行老二的张林国开始走进学堂。

从小就格外懂事的他,因为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他顺利地读完小学、初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聊城市重点中学聊城三中读高中。

走出家门,到离家百里外的地方求学,渐渐长大的张林国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和家中的哥弟姐妹,更觉得自己从小到现在,依然是靠着父母的血汗养育一直求学,没能给家中添加任何的财富,越来越觉得对不住父母和在家辛苦劳作的家人,越是这样,他越是把这种愧疚化为自己勤奋学习的动力,在校园起早贪黑,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遨游。

从聊城回家的日子,他很喜欢自己去村西边的兴国寺,去那里看“唐槐宋塔”,经过千年的风雨,唐槐树干苍虬,枝叶畅茂,梁村塔高近40米,属于古塔中的高个子,全塔共设门22个,每面各铸石佛一尊,盘膝而坐,线条流畅,一层为师子佛,二层为焰肩佛……十一层为如须弥山佛、无量精进精佛。这些佛像背后都有一个有关佛教的神奇传说,激发者正能量,并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遐想。

有时候,他在这里会一呆很久,他思考了很多,他的视野和境界也越来越开阔,他慢慢懂得人生就要像这名胜之地一样,要有真才实学,要有所作为才可能万古流芳,生命也就像这棵千年古槐,经历的不仅是风雨雪霜,甚至还有更大更多的磨难。

有了思想上坚强的力量源泉,回到学校更加如饥似渴,付出了艰辛和汗水,那胜利的成果和喜悦也便顺利而来: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次比赛他都是多科老师中意的首选、每次全级排名他的名次也在逐步提前,按照学校近年来高考状况,他会成功进入高校的未来事实师生们都已经看好,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为自己的高考志愿做打算了。

情定中医,

咬定青山不放松。

如果有人问人生最艰苦的一年是什么时候?相信很多人会回答:高三。的确,高三很艰辛,很痛苦,尤其是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那些学子。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的高三,大家会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只为了多做几道数学题或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大家会在吃饭的时间抱着本教科书只为了多理解几篇古文;大家会放弃打篮球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泡在图书馆学习学习再学习。而所有的这些付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高考!

与大家一样,张林国所做的有过之而无不及。难得一时清闲的他,有时会翻阅一下小说,他在武侠小说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身中剧毒,眼见要一命呜呼了,这个时候有人跑出来说,哪里哪里有神医,找他一定能救活主人公。于是大家跋山涉水,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神医,一位白胡子老人,神医只看了几眼,说出几味药材,让配角去煎药,之后,主人公喝了一碗中药,立刻解毒成功,快速恢复。

看到这个时候,也许读者都会感叹神医的高明医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中医并没有如此夸张的疗效,但它的作用却仍让人叹服。不经意间,却让张林国动了心,于是,情不自禁,他便会想到那些神通过大的神医们!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于是,张林国心中的高考志愿终于明朗,未来,他要做一名以救死扶伤为根本中医名医!

当年,聊城三中高中毕业,他考入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并与年7月顺利毕业;

年7月被分配到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工作。

年6月,张林国与自己相恋多年的高中同学,聊城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周发莲女士结婚。

医院,开展了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他越发感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还很多,实践中他才真正认识到:其实,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学是一个非常非常有价值的宝贝,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可通星河,可揽日月,可穿时空,可御变化。明其宗义的人上可治国,中可医人,下可接物。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不怎么重视中医,总以为西医就一定牛,可是事实却往往不是如其所想。对于一些急症、重症,乃至一些疑难杂症,中医都有其独到的地方,不是中医学里面没有,而是中医师没有学通透、没有领悟到位,不是中医学不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中医学博大精深,绝不是一句虚言,一句口号,是真正的博大无边、精深无底,穷自一生也学不完。真能领略到只鸿片爪就能够悬壶一方,造福一地百姓,中医不怕年纪轻,也不崇拜年龄大,关键是手上一定要练出真功夫,有了真功夫,医院,走到哪里都是一尊活菩萨,走到哪里都能济世活人。

为此,张林国不满足现状,开始了在中医中药学求知道路上新的攀登。

年9月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攻读研究生。

年8月,张林国与周发莲女士的爱情有了结晶,女儿诞生取名张晶。

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更加激发了他在事业上追求的热情和动力。

在这个期间,他对中医学从本质认识上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他看来,中医的整体观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学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中医知识的深入了解,越是这样,他对中医学越是痴迷,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越来越觉得自己选择中医是自己的明智之举,选对了,他发誓要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投入与此,力争能在中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期间,他感到左右逢源,对中医学的研究与认知出现许多精彩的新思想新观点,为此,他写出了多篇有见地有思想有创新价值的论文,相继在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发表,他的真知灼见和独到的思想见解在业内引起高度重视,许多资深中医大家看到文章,同时也对作者寄予很大兴趣,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作者竟然是如此年轻的青年才俊,不由得赞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年7月,他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并获医学项士学位。期间,张林国被医院参加军训,在军训的三个月里,他体会到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父亲的军旅生涯内容,身在军营,其中的点点滴滴让他激动兴奋,在这里,他开始对军人有了新的崇敬和感悟。以至于在军训结束后,他感慨良多:的确,那不仅是一种对军魂的无限崇敬和对军营的感恩情怀,而且是一种对军人身份的珍视和对军队荣誉的祟尚,尤其是一种融化在血液中军人气质的自然流露。因为,火热的军营生活,能锻造他们的品格和意志,赋予着军人特有的筋骨和气质,而军人倩结却又使他们将这些宝贵的财富积淀下来,化作激励每个人一生前行的不竭动力。

年,在学习上永不止步的张林国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

自年8月始,师从中国著名中医药泰斗专家董建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颇得教授赏识并成为董建华教授的关门弟子。

有了得天独偶的师资条件,他就像插上一双翅膀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在这个期间,他写出了自己的多本专著,为丰富和发展中医肾脏和消化系统等领域探索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担当,

一身戎装赋予的非常属性。

年7月毕业期间,张林国了解到部队正逢招收医学博士生。平生深受退伍军人父亲的深厚影响的他准备报名参军。

军人情结,看似怀旧,实为留恋,这的确是一种特殊又圣洁和高尚的情感,也只有当兵人才会有这种情结可是他也觉得自己就有那种情节。因为,大凡当过兵的人,无论军龄长短职务高低,一旦离开曾经战斗过的军营和离开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甚至生死相交的战友,一定会有一种非同—般且无法割舍的军人情结。在这一点上,因为有自己当年的军训,有父亲的示范,张林国从来深信不疑。

考虑到这些,张林国报名,后来被录取分配至解放军医院消化科工作。为此他十分激动,因为,此时他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知道,从此后,一身戎装就赋予了自己非常的属性,这就是军人一路走来始终都彰显出来的那种热情与激情、自信与自立、坚韧与坚强、担责与担当、奉献与贡献。

作为一名军人,张林国经受了各种考验,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人民解放军中普通而又特别的一员。

时间,慢慢进入年度。入汛以来,长江流域暴雨频繁,终于酿成自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八次洪峰,接踵而来,湖北境内,沙市以下,石首告急,洪湖告急,监利告急,嘉鱼、武汉也频频告急!这是百年不遇的洪水,这里遇到的是历史罕见的大灾。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第1个冲在前面的永远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就像铜墙铁壁,用血肉之躯将受灾群众牢牢保护在里面。在这次到前线抗洪的解放军队伍中,就有主动请缨被批准参加行动的张林国。

年8月,医院抗洪医疗队一共有四人组成(王金河、谢国清、杨忠宇、张林果),奔赴武汉后方基地后,随即奔赴抗洪医疗前线:武汉市沙帽区簰洲湾,那里所处位置为长江拐弯处,地势洼,潮湿湿热,附近是副食品市场,主要是淡水鱼养殖。他们所处的医疗点在此处的一所小学里,决堤的长江水早已灌满了一楼,他们只能在二楼开展紧张的医疗工作。

就在簰洲湾,在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抗洪英雄高建成战斗、牺牲的地方,济南军区某坦克团官兵日夜守卫着这道武汉市最后的防洪屏障。尽管险情不断,却没有一次造成严重损失。在危急时刻,连炊事员也冲上了大堤。

大堤上,沙家浜团的官兵们扛起沙土袋来,个个如同猛虎一般,而在战斗的间隙,哪怕肌肠辘辘也会席地而卧,睡上几分钟。极度的疲劳并没有使他们的斗志有丝毫懈怠,脆弱的江堤在他们的守卫下安然无恙。

医院里,周围的患者络绎不绝,张林国都是认真细致的诊治,少言多做,用他精湛的医术和细心热情为每一个伤病者治疗着。

有时候,人员不够,他们也被叫出去参加抢救等工作,王金河主任当时发烧40度,张林国在紧急转移伤员的过程中在泥泞路上摔倒磕破下巴血流不止,但他们彼此照顾着继续工作,从没有放弃一分一秒。

面对滔滔洪水,人民解放军冲到了抗洪第一线,以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大堤”;

面对滔滔洪水,灾区人民奋勇抗洪,死保家园。

这样的场景下,更多的人员受到伤害,医院,医院的同事们,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由于长期持续高强度的紧张工作,再加之去南方这个季节气温高、天气闷热潮湿的不适应,张林国有两次晕倒在岗位上,但是,他醒来后,不顾同事们劝阻,凉水洗把脸,再次投入战斗中,一边工作,一边给同事们解释道:“我的病与伤病员们相比啥都不算,我报名参加来这里就是专门为他们而来的!我不能休息!”

在这个期间,结婚后常年两地分居的妻子周发莲终于迎来了能够去北京,与丈夫女儿团聚的时刻,要举家迁移,张林国却在南方抗洪一线打拼着,没办法,妻子周发莲独自承担起了搬家重任!

年的暴雨持续了约一个半月,各地水位持续上涨,我国有29个城市受到洪水侵袭,2亿多人受灾,多人在此次洪灾中遇难,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在武汉的抗洪的张林国的医疗队一直坚持到洪水结束,回到北京后,得到地方政府部门嘉奖,政府为他荣记个人三等功。

中国军人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信念、执着和赤诚唱响着军歌嘹亮。当我们每个人都满怀大志想在这经济浪潮中大展身手的时候,总是有那么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去加入部队这个大家庭,为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就算是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他们总是用那矫健的身躯撑起那和平而繁荣的一片天!

经历了98抗洪战斗,张林国心中激动万分,在国家危难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关头,是我们的党领导和指挥全国统一一盘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是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听从召唤,取得一个又一个决定性胜利,没有党的领导,这一切只是空谈。于是,他再次向党表决自己的一颗热心:年10月,张林国被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自己心仪已久的共产党员。

最终愿望:

成为一个白胡子的老中医!

年3月,根据需要张林国被调入中医院,先后在外宾病房和消化科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

张林国非常热爱中医事业,也非常热爱学习,在他家的书架上,摆满了他喜爱的各类书籍,那满满当当的书架,看上去真像书店的一角,当然,中医医学书籍占了很大部分。他数十年如一日,凭着对中医事业的满腔热忱,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读书不已,笔耕不辍。

在理论研究方面,张林国具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功底。他参与的“八五”攻关项目“消痞灵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与研究”获得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发表了学术论文近20篇,医学专著近10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外宾病房期间,许多外病患者都把他当做了知心朋友,有的外宾甚至国内得了病也要国外联系张林国医生为他提供诊疗意见!在国内,有多位接触过张林国的高级干部,钦佩张医生的高明医术,赏识张医生为人谦虚低调的温婉性情,常年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成为生活和事业上无话不谈的朋友。

张林国山东老家的乡亲去北京看病住院,得知消息后张林国常抽出时间去探望,并主动给对方提出很多有利恢复病情的建议,包括饮食起居各个方面,为乡亲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在临床工作中,他以为病人治好病为最高宗旨,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和蔼可亲,疗效卓著,以其卓越的才能广泛受到患者的好评和爱戴。

自从年妻子搬到北京,他们一家才真正的团圆到一起,一家三口团聚生活的惬意和温馨让一家三口着实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一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张林国,在工作和勤奋学习之余,尽量把可怜的时间投入家庭和亲人,节假日带妻女去北京的一些名胜转转、和妻子打打羽毛球,女儿在国防大学小学读书的时候,妻子工作地距家远,他就在家给孩子做饭,因为自己的古文基础特别棒,他负责辅导女儿语文,妻子数学系出身的教授负责女儿数学,在他们的关怀和辅助下,女儿学习成绩非常棒,以至于后来顺利地考入大学并远赴美国纽约攻读博士。

在家庭中张林国非常爱做家务,拖地洗碗基本他都承包,适逢一家人都在家的时候,他喜欢一起包水饺。有一次,夫妻俩一起包饺子,边包饺子边聊天,妻子不时抬头望着他,想起从中学上学读书做同学到今天同室做夫妻,这些年来经历了多少艳阳丽日多少风雨雪霜,心中波澜起伏五味杂陈,看到他在中医领域已经技艺非凡,然而依然那样手不释卷,张发莲不由得问了一句:“说说看,今生你最终的愿望是什么啊?”

“我最终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白胡子的老中医!”他抬起头,毫无思索的说道:“其实,这件事我是给你说过的。”

周发莲这才猛然想起,是啊,这个话题两个人曾经说起过,只是以前两个人天南海北,难得聚首,偶然得见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她没有注意这句话他已经说过多次,是的,他说过,之所以选择中医志愿,就因为他曾在武侠小说中看到那样的场景,那样一位容光焕发、精神矍铄、银须飘飘的老者,他非常向往那些白胡子的老中医,因为他们的胡子白了还在从医说明他们的知识有近百年的积累,那是神仙神医的的节奏!还因为,他们的胡子白了还在从医说明他们为别人服务的时间久长,可以将自己的才能给更多的人民群众解危救急!妻子终于明白了,在他的这份最大愿望中,他想的不是自己能够活到如何高寿,他所想的是想积累更多的中医知识学问为中华中医瑰宝再添自己的智慧,还有,那就是让他这位医生能够名副其实的造福更多的疾患病人!

周发莲女士感到,那一天的水饺特别香,从那个时候起,她再也没有忘记他说过的这句话,因为,那句话,也是自己终生最大的愿望,有了那句话,自己就能和心爱的丈夫常年厮守,就能与一生最爱的人白头偕老了!

可是,一场意想不到的黑色风暴早已在远方酝酿,它们蠢蠢欲动,正在向和他们一样的多少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席卷而来……

年的春天。首都北京。

正当全市人民全力贯彻十六大精神,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两大历史任务阔步迈进之时,非典型肺炎这一人类从未遭遇过的疫病,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意想不到的程度向北京袭来!

3月初,北京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4月20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宣布,北京报告非典病例例;4月2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计突破例;4月29日,当天新增病例达到创纪录的例;5月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计突破例……

医生告急!病床告急!医疗物资告急!口罩脱销,消毒液紧缺,学校开始停课,游人纷纷离京,市场出现波动,市民情绪恐慌……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在国家危难之时,张林国和众多医务人员并肩选择了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在SARS肆虐之际,医院决定成立医疗队时,他就积极带头报了名。他毅然决然的站出来,向院方请缨,要上非典一线,决心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下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庄重承诺,献上对祖国的满腔赤诚。

医院批准了他的请求,因为,当时消化科两位大夫被第一批抽调去抗非典一线后,本来就人员不足的医生队伍更显得捉襟见肘,决定让他第二批上前线,这时候张林国就主动承担起了本院内超负荷的医疗任务。

作为主治医师,张林国亲自管理的床位就有十余张,还要每周出门诊两次,尽管有数名重病人,但他从不畏惧和退缩,对病人总是那样耐心细致、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多累,他都坚持每日两次常规查房,重病人有事随叫随到,在这里几乎随时都能见到他往来穿梭的忙碌身影。

工作中他不断告诫其他大夫护士们,做好自身防护,下班后他叮嘱大家必须吃饱吃好,保证身体的抵抗力,关心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身体状况。

非典发生后,许多单位都紧张起来,周发莲所在的单位领导找到她,知道张医生医术高明,委托周老师让张医生开了一些“预防药品”。

4月30日,张林果值班,当日收治的病人很多,其中有一位老人,病情十分严重,他几次参与对他的抢救。门诊、病房往来穿梭,他忙得一身汗水。

5月4日值夜班,不像往常一样半夜后能够缓和歇歇,他足足又忙了一个通宵。

5月15日,白天下着小雨,他给妻子周发莲说自己有点发烧,他自己吃了点药。

5月16日照常上班,他按规定将自己防护严密后开始工作、处理完病患后,医院对有疑点医生开始集中隔离,张林国在隔离之列。

5月17日妻子给张林国打电话,他说不烧了。晚上,医院看了他。

5月18日,拍片检查,午饭后安置临时隔离病房,周发莲也被隔离起来。

5月19日,张林医院。

6月3日5时10分,周发莲从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接通,原来是张林国打来的电话,可是,丈夫说话含混不清,周发莲尽了最大努力也没听清楚丈夫究竟说的什么。下午,张林国病情恶化,医生对他进行了气管切开术。

年6月9日晚10时,张林国带着对美好生活和钟爱事业的无限眷恋,与世长辞……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归来,

只是需从冬天走过。

有些人始终坚守在

防控凶险疫情的第一线,

却把身影永远留在了“春天”之前。

在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北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紧要关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带领多万市民直面危机,迎难而上,对非典展开了一场坚韧、顽强、壮烈的阻击战……

抗击疫情,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却有生死的战斗。

张林国忠于职责,守护生命,在抗疫工作中展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用奋斗诠释忠诚、用担当扛起使命、用责任坚守阵地、用生命守护生命。张林国倒在非典疫情防控最前线,虽经多方努力和全力救治,他最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亲人和朋友。

在国家危难关头,张林国用自己的生命践行初心和使命,用奋斗诠释忠诚,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离开让无数人扼腕痛惜,祖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医生,时代失去了一位睿智而前途无量的中医大师、天之骄子!

钟南山院士曾慨言:"抗非"斗争中,医护人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最怀念的就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是医务人员最好的榜样!”

“英雄都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多伟大,只是在任何情况下履行了自己应尽的责任,问心无愧而已。”中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振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都已经过去十年了,张林国用他在消化科不长的工作时间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故事;留给了我们永久的财富。”

是的,SARS疫情期间的历史,它记录了非常时期的一段生命数据,见证了大灾大难中的不朽精神,也深深凝固了那段历史的场景。

有句话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每一个在战“疫”前线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都刻画了生命最美的样子;每一个倒在战场上的白衣勇士,都将永远被历史铭记,被人民铭记。

张林国以及在这次抗击非典中献出生命的医护人员都被追授为烈士!

逝者已逝,余光始燃。非典疫情已过,张林国以及“张林国们”也一定会化作天上的明星,用爱照亮每一个中国人的明天。

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我国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扫墓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年以来的传统,也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言传身教教育我们下一代记住我们的祖宗和先烈,不要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和丰功伟绩。

张林国医生,“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是四月轻灵中最美的一点,然年华似水,花开花落,如焰火瞬息,灿烂了一季,留下的却是那永恒耀眼的光芒,它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每一个花开的四月里等候和守望……

今天,明天,将来,一代一代的,也会有一首首的诗,会有一个个的故事,书写和陈述着他的英俊端庄、温婉和善与聪慧睿智,直到会在时光里被记录到永恒。

田瑜,山东高唐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高唐县作家协会主席。近年于《散文世界》《山东文学》《散文选刊》《中国书画报》《中国作家网》《长篇小说(海外版)》等杂志、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美术评论等二百余万字并有获奖。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作家文集》等多种文集或选本,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天妒红颜》、散文集《圆圆的榆钱儿》等文学著作。其个人辞条被收入《中国散文家大词典》《中国小说家大词典》等多部典籍资料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田瑜又是人间四月天追忆在抗疫一线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