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普通人的眼里,能被冠以烈士称号的人,通常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为国家和人民立下比较大的功劳;二、为国捐躯、壮烈牺牲。并且,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却有两位早已被认定为烈士的志愿军老兵“复活”了,他们就是38军师团一营三连二排副班长李玉安和三排班长井玉琢。
老英雄井玉琢(左)与李玉安(右)要知道,当年在抗美援朝结束后,他们所在的部队还为两人立了纪念碑,开了追悼会。老兵“复活”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往事?他们又为何甘愿淹没于人海、隐姓埋名40多年呢?
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
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不久后,第二次战役爆发。38军师昼夜急行军,进行战术穿插,并很快按预定计划将溃逃敌人的退路切断。但与此同时,师也面临着溃逃与增援敌军的双重反扑,恶战一触即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军隅里通往平壤公路的咽喉,松骨峰是双方争夺的军事要地。李玉安与井玉琢所在的三连,奉命在此处修筑工事,拦截撤退的美军第二师。也正是在这样一处弹丸之地,作风顽强的三连打出了朝鲜战场上最悲壮的一仗。
虽然面对的是溃退的敌军,但三连的战士们谁也不敢掉以轻心。10多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三十多架飞机的空中力量,敌人的这份阵容绝对称得上“豪华”。反观李玉安和井玉琢这边,除了步枪外,唯一能算得上重武器的就是数量稀少的机枪和火箭筒。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从双方武器装备上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殊死搏斗。但战争,除了看“硬件”外,军人的战斗意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
战士们还没来得及修筑工事,敌军便浩浩荡荡、蜂拥而来,战斗很快打响了。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敌人一次次向松骨峰发起冲锋。虽然数次将他们打退,但三连自身的伤亡也达到了极限。
子弹打光后,连长戴如义端起刺刀冲入敌群,在杀死几个敌人后,不幸被炸断左腿,不久后中弹牺牲;副连长杨文海三次负伤,却始终没有后退一步;指导员杨少成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眼看敌人又要冲上来,连部的炊事员、通信员也纷纷加入了战斗。此时的李玉安,也因身中数弹,倒在了阵地上。
掌握制空权的美国空军为了速战速决,避免被我军主力合围,早已失去理智的敌人又接连投放了汽油弹。这种炸弹爆炸后,会形成一层火焰向四周溅射,只要沾到身上就会持续燃烧,很难扑灭。
志愿军战士们一边扑打身上的火焰,一边利用炮弹坑作掩护,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杀。三排班长井玉琢全身早已被火焰覆盖,最后一刻,他纵身一扑,抱着一名敌军滚下山去……
打到最后时,三连仅仅剩下7人,并且都负了伤。可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又一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仅有百余人的三连,硬是拖延了美军第二师整整6个小时!
志愿军将士们浴血奋战很快,志愿军的大部队赶到了,敌人被围歼。这背后,是三连战士们的拼死阻击,为主力部队的合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这场阻击战,志愿军总部授予该连“攻守兼备英雄连”的光荣称号,记集体特等功。
松骨峰战斗结束后,时任总政治部副科长的魏巍和记者等人赶赴朝鲜,进行了战地采访。
在朝鲜战场上采访的魏巍(右一)在师师长杨大易的陪同下,一行人抵达了松骨峰阻击战现场。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悲痛不已:放眼望去,尽是被炮火肆虐的大地,被鲜血染红的丘陵,以及惨烈的志愿军遗体。
由于敌军不人道地使用了汽油弹,战场上的火焰还在零星燃烧,许多战士的遗体都被烧焦,难以辨认出本来面目。就这样,李玉安、井玉琢等人被部队认定为牺牲的烈士。
此情此景,令魏巍终身难忘。在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他满含深情地写道:
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命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李玉安位列第9位,井玉琢位列第3位。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当天他们二人虽身负重伤,但却并没有牺牲。战斗结束后发生了什么?李玉安和井玉琢这些年又去了哪里呢?
谁是谁可爱的人公开发表原来,当天夜幕降临后,从昏迷中苏醒的李玉安在阵地上爬了一个多小时,被兄弟部队发现,辗转将他送回了国内。在医院里,李玉安经历了好几场手术才脱离生命危险,但也因此留下了一身残疾。
出院后,李玉安以普通复员军人的身份,带着一张残疾证明,来到黑龙江省巴彦县的一家粮库,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在这里,他娶妻生子,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退休。
刚到粮库的时候,领导看他一身伤,就没安排他干重活,让他当个警卫员。领导的恩情,他记在心里,但他知道,自己骨子里就是个闲不住的人。
后来,李玉安又陆续干过保管员、加工员、检斤员,哪里缺人,他就主动报名去哪里。在他眼里,自己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巴彦县的粮库,承载了李玉安后半生满满的回忆。在那里,他干的时间最长的职务是检斤员。别看这官不大,但权利可不小,地秤上的一个小星星就是10公斤,算多算少全看检斤员的良心。
有些卖粮大户经常偷偷给他塞些猪肉、粉条、粘豆包等吃食,希望他能在过秤时“高抬贵手”,稍稍放放水。
别看现在这些东西不值钱,但在缺衣少粮的六七十年代,这绝对算得上一份“厚礼”。要知道,李玉安当时的复员费仅有50多元,而他还要用这些钱养活一个八口之家。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李玉安的“暴脾气”就上来了,他经常训斥来人,赶紧把东西拿走,别想通过我占国家便宜。
李玉安的耿直,让粮库书记感慨万千。他晚年曾这样评价李玉安:“他称粮,千家万户的农民也用眼睛称了他,他本人就是一杆公平秤。”在笔者看来,李玉安这杆“公平秤”的秤砣,正是他一颗忠于国家的良心。
临退休之际,李玉安终于迎来了一次涨工资的机会。但当他知道名额有限时,最后还是将机会给了一名生活更加困难的同事。家人一开始都不理解,这不偷也不抢,正大光明的钱都不要?李玉安没有多做解释,以自己是共产党员为理由搪塞了过去。
退休后的李玉安及家人接下来,再来说说当年战斗结束后的井玉琢。
当天,他被烧成重伤,滚下了山坡。与李玉安一样,他也恰巧被路过的另一支部队发现,医院救治。病虽然治好了,但他的伤残程度更严重。身体被大面积烧伤不说,右耳和嘴彻底还丧失了功能,双手也被烧得抽缩,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病愈后,医院鉴定,井玉琢被评定为二等乙级残疾。根据相关规定,他被辗转送到一所荣军学校,由国家出钱负担他的衣食生活。但井玉琢不愿在此安心享受,他跟校领导提出想回老家务农。
为此,校领导还曾多次好言相劝:“你伤成这样,怎么劳动啊?还是留在学校吧”。但井玉琢坚持要走,他的理由很朴素:只要我能动,就不给政府找麻烦,不坐吃国家的。
井玉琢回到家乡后,井玉琢安心做起了农民,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内心很知足。由于皮肤烧伤愈合地慢,去地里劳作时,他一握锄头,手背上的结痂就崩开,鲜血直流。
妻子看在眼里,心疼地劝道:“你快别遭这份罪了。我就是要饭吃,也能养活你”。但井玉琢骨子里就不是认怂的人,要不然当年在战场上,他也不会冒着满身大火扑向敌人。妻子的关怀他打心眼里感激,但身为男人,他没有理由逃避。
后来,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井玉琢积极参加农业劳动,甚至还被推举为生产队长。他管过基建,还管过生产队油坊,样样工作别人都挑不出毛病。
井玉琢管生产队油坊的时候,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一家10口人全靠他那点微薄的残疾金生活。由于没有东西吃,一家人就去挖野菜、吃代食品,导致大便干燥憋得难受。大儿子多次央求道:“爹,你管着油坊,少拿点油给妈和弟弟妹妹们润润肠吧”。
看着老伴和孩子们遭罪,井玉琢心里也不是滋味,但当时的家家户户,又有谁不是这样呢?他告诫大儿子:“现在大伙都困难,我管油就往家里拿油,别人怎么办!”
在担任油坊保管员的这些年里,经他手的油何止千斤万斤,但他没有贪过一滴,没有为家人和亲戚破过一次例。
话说回来,其实在很久前,李玉安和井玉琢就已经知道,书中说的烈士就是自己。虽然两人当时不知道对方还活着,但在面对志愿军烈士这份殊荣时,他们竟然出奇地默契。
在接下来这40多年里,两人缄口不言,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功绩,也不向政府寻求照顾。在大家眼里,这就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复员老兵。
回到老部队的李玉安与井玉琢那么,隐姓埋名40多年的两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呢?事情的转机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年2月的一天,一位满脸胡茬的老农民来到38军的接待室,从随身的兜里颤巍巍拿出一本残疾证和印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小学课本,递给了当时的接待人员谢干事。
当听到那句“我就是松骨峰战斗中烈士名单里的李玉安”时,谢干事整个人都愣在了那里,当年的烈士没有牺牲?
李玉安老人的残疾证他不敢耽搁,赶紧将情况上报给了部队领导。通过检查李玉安的残疾证、询问当年的战斗细节和负伤被救经过,大家一致认定,眼前这位老人真的是当年的三连副班长李玉安。
可令部队首长们想不通的是,既然当年没有牺牲,老英雄为何要隐姓埋名40多年,而不早点来找部队呢?很快,李玉安的一番话便解开了众人的疑惑,也让现场所有人肃然起敬。
他是这样说的:
我活着就已经很幸运了,比起朝鲜战场上死去的革命战友,我算个啥!他们功劳比我大,活着的就得对得起死去的战友,我生活虽然困难一点,但和他们相比,我知足。
随后,他又解释了这次厚着脸皮来找老部队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小儿子一心想要参军报国,但是因为当地的名额限制,连续三年都没应征上。架不住小儿子的软磨硬泡,才来老部队问问看。这次要不是寻思让他进部队历练历练,李玉安恐怕会将这个秘密永远烂在肚子里。
解释完这些,一辈子没麻烦过别人的李玉安心里很不安。他局促地搓了搓手,满含愧疚地说道:
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要是有别的办法,就不给部队添麻烦了。
听完这番话,现场众人无不动容,老英雄的这个“请求”不过分,于情于理他们也得满足。于是,部队首长当即给李玉安所在地政府写了一封信函,一来是证明老人的志愿军战斗英雄身份,二来是希望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予以照顾。
结果也可想而知,不久后,志愿军老英雄的小儿子李广中,作为特殊情况,被招收入伍。
李玉安老人“活烈士”李玉安老人“归队”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轰动。很快,又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当年松骨峰战斗烈士名单中的井玉琢也没有牺牲。
原来,在看到李玉安的相关报道后,井玉琢所在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党史部门,突然想起当地一位浑身烧伤的志愿兵老兵。他会不是就是烈士名单中的井玉琢呢?
经过多方调查考证,这位老人的身份最终也浮出水面,他正是销声匿迹了40年的井玉琢。至此,两位抗美援朝时期被誉为战斗英雄的“活烈士”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
战士们与井玉琢握手细细算起来,李玉安与井玉琢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祖上都是闯关东的山东贫苦农民,又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入伍的老兵,立下多次军功,后来又先后被分配到志愿军同一个连队。在松骨峰阻击战中,两人又都被误认为烈士,并都淹没于人海,隐姓埋名生活了几十年。
唯一不同的是,李玉安是子弹贯穿伤,前胸后背都留下了很深的伤疤;井玉琢是烧伤,满脸疤痕,面目全非。
年11月6日,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的院子内,时隔40余年,李玉安与井玉琢这两位昔年老战友又见面了。
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跨越了小半个世纪,双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40年前,两人并肩作战,义无反顾;40年后,再见时已是岁月荏苒,感慨蹉跎。
望着井玉琢被汽油弹灼烧后的满身疤痕,李玉安关切地询问起老战友的身体。“不碍事,早就已经习惯了”,井玉琢的轻描淡写背后,又有多少人能体会他当年的心酸。
李玉安也讲起离开战场后的遭遇,那时他胸口中了弹,医院后,昏迷了5个多月。多亏医生、护士们没有放弃,连着动了三次大手术,才把自己的命救回来。
两位老人就这样拉起了家常,他们谈起了回乡后的境遇,谈起了孩子们的爱国教育……虽然彼此话不多,但在场的众人,都被两人质朴的爱国情和战友情所深深打动。
李玉安、井玉琢与魏巍等人合影两人“出山”后,老部队坚持邀请他们回去看看。当两位老人出现在他们为之付出青春热血的38军礼堂时,所有战士都沸腾了。
顷刻间,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以此来向这两位仰慕已久的老英雄表示敬意。
李玉安和井玉琢眼含热泪,频频向战士们鞠躬。两人向来不善言谈,此刻更加拘束,也唯有不断鞠躬才能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动与谢意。
在纪念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之际,李玉安作为中国友好代表团的一员,又一次来到了朝鲜。抵达朝鲜后,他首先来到了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拜了长眠于此的千千万万志愿军英烈。抚摸着许多连名字都没有的烈士墓碑,老人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不久后,朝鲜中央委员会授予李玉安一级国旗勋章,这是此次向中国同志授予的最高级别勋章。
时任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崔泰福,紧紧握住李玉安的手说道:“我代表国家向你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你的事迹已经在我国报纸上刊登出来,我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回国后,捧着这枚沉甸甸的奖章,李玉安满怀悲伤地对井玉琢说道:“这应该是死去战友的。如今颁发给咱,咱心里慌啊……”
后来,有人问李玉安,你既然早就知道自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为什么当初不肯承认呢?
李玉安的回应正如他的人品一般,诚恳、朴实:
我张不开这个嘴,我怕人家说我吃老本。再说,你的成绩都写出来了,组织、人民没有忘记咱,够意思了。
井玉琢回到部队后,部队领导想为他请功,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40年前的事还提它干啥!真正有功的是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给我请功,那些牺牲了的谁给他们请功”?似乎是想了当年的战友,说起这些话时,老人的声音已经哽咽。
既然不想要功劳,那给点生活上的补助,老人总该不会拒绝了吧?
很快,地方上的民政部门给两人送来了冰箱、彩电等慰问品,要知道,这在当时也算稀罕品,许多人想买还不一定能买不到。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两人坚决推辞不收。对于冰箱,井玉琢的理由是:黑龙江冬天长,屋外就是个大冰箱;而对于彩电,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人老了,眼神也不济,心意领了,东西还是免了吧。
晚年的李玉安心中一直牵挂着两件事:一是想回河南老家为双亲扫扫墓,尽一份儿子的孝心;二是想攒点钱,为家乡修一条路,尽一份党员的责任。而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他只字未提。
而井玉琢的愿望则是去一趟北京,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借着回老部队的机会,井玉琢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在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前,在纪念碑前,他久久伫立,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回首往事,当年的枪林弹雨没有使他们倒下,鲜花荣誉也没有让他们迷失。李玉安和井玉琢两位老人仍然像以前隐姓埋名生活时那般质朴,纯粹。他们的心中,永远饱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革命战士,一往无前年8月,老英雄井玉琢去世,4个月后,李玉安追随昔年老战友的脚步,也相继离世。
战争年代,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冲锋在前、义无反顾,立下赫赫军功;和平年代,他们悄然退场,归于平凡,深藏功与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老兵的家国情怀,在此刻凸显得淋漓尽致,也曾无数次让我泪湿衣襟。
纵使光阴如梭,但老兵从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精神一直都在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最后,谨以此文向李玉安、井玉琢以及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血染疆场的“无名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