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2月17日,在亿万中国人的期待下,一个来自东北黑龙江的27岁姑娘,完成了中国体育在短道速滑领域的腾飞。
杨扬,凭借18年的青春和汗水,赢得了美国盐湖城举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米决赛的金牌,她以44秒的成绩实现了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杨扬
刚进国家队,杨扬就想要退出
杨扬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练习滑冰的。当时,她所在的县里,有位业余体校的教练突然找到杨扬的母亲姜帆,想动员她让女儿去学滑冰。但是一开始,母亲姜帆并不同意,因为当时杨扬的成绩很好,完全可以去考一个好大学,为什么要去学滑冰呢?但是架不住这位教练三次登门劝说,终于母亲同意了,杨扬开始在体校练起了速滑,走上了一条坎坷的滑冰之路。
在杨扬的运动生涯中,经历过许多挫折。而母亲姜帆则伴随着女儿,一次又一次地面对,一次又一次地跨过了这些“坎”。
杨扬与母亲
年,杨扬首次入选国家队。当时她在国家队是年龄最大资历最浅的队员。进国家队还不到两个月,她就打“妈,我不想练了,我想回黑龙江。”
母亲一听,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也不知道女儿出了什么事,急忙在“别急,一切等妈妈去了再说。”
当晚,母亲就乘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到了北京后,母亲在离首都体育馆不远的地方找了家地下室旅店住下,然后顾不上休息,立刻给杨扬打电话。不久,杨扬就来了。一见面,杨扬就搂着母亲哭了。母亲捧着女儿的脸仔细看了一阵,才发现孩子瘦了好多。
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刚进国家队,内心压力很大,成绩也受到了一些影响,杨扬有点想打退堂鼓。
杨扬
在母亲的再三劝慰下,杨扬终于答应再练一段时间后再定。这时,离上冰的时间只有十几天了,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杨扬的情绪还稳定不下来,必定会对她的成绩有影响。于是,母亲决定住下来,陪着杨扬一起训练。
那些日子里,每天晚上,当其他队员都看电视休息时,杨扬就悄悄把练功用的皮带缠在腰上,披件大衣来到不远的公园。在公园的月光下,母亲给女儿当陪练,娘俩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
可姜帆的身体哪能当女儿的陪练呀,练不了几个回合就支持不住了。
杨扬心疼母亲,便把皮带缠在树上,让大树当她的陪练。一遍、两遍、十遍……练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才肯罢休,天天如此。
很快,上冰的日期到了,姜帆来到训练馆,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们训练。
杨扬
短道滑冰一圈是.5米,10秒内必须滑完,5圈为一组。刚上冰的杨扬跟着男教练训练,一次就滑8组共40圈,效果十分明显。杨扬还有些不满意,母亲鼓励她说:“你滑得不错,好好练吧,你能行!”杨扬感激地看着母亲:“谢谢妈妈!”
很快,杨扬又恢复了豁达、乐观、自信的性格。望着冰场上女儿矫健的身影,母亲笑了。
几个月后在哈尔滨举办的冬季亚运会上,姜帆组织了家里的亲戚20多人的“大杨扬亲友拉拉队”到赛场为女儿助威。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杨扬拿了该届运动会的第一枚金牌。
杨扬从赛场回到宾馆,母女俩抱头哭了个痛快!
从此,只要是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比赛,赛场上总能看到母亲姜帆的身影,她是在与女儿一道参加比赛。
杨扬
“实际上,我妈比我压力还重。”父亲的去世使得母女二人的距离更近了,虽然她们总是聚少离多。
年12月,杨扬到国外做赛前热身的时候,母亲就不太舒服,“我当时没太在意,此前在7月份的时候曾在北京做过一次检查,后来回哈尔滨也做过检查没查出什么病。我妈妈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以为就是感冒。”杨扬在采访时说道。
热身回国后,领队给杨扬的妹妹打电话。当时,短道速滑队要在1月5日出发,领队告诉杨扬说元旦前一天母亲要来北京。当时,杨扬非常纳闷。后来,领队才将母亲前段时间做手术的实情告诉了杨扬。
杨扬知道消息后吓坏了,心里产生了一种要失去母亲的感觉。但她心里知道,母亲是怕影响自己训练,所以才瞒着自己。于是她哭着给母亲打电话,母女俩就这样在电话中哭了很久。
杨扬
杨扬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陪伴
作为一名国家队的运动员,杨扬跟妈妈聚少离多,她跟妈妈约定,在国内的时候,每隔一天打一次电话。在国外比赛,就每周日打一次电话。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
母亲是她心中的支柱!
年春节,母亲姜帆一点都没过踏实,她是牵挂远在美国的女儿。杨扬征战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正赶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外地的舅舅、大姨等亲戚专程来到哈尔滨的杨扬家中,一家10口人天天守着电视机和电话机旁,期盼着杨扬的好消息。
盐湖城冬奥会,杨扬每场比赛前后都会给母亲打来电话。1米失利后,杨扬给母亲打来电话,她说:“妈妈,您在电视上看到我比赛镜头了吗?我没滑好,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
母亲忙劝女儿别把比赛看得太重,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次经历。杨扬哭了。母亲告诉她1米比赛不是你真实的水平,你要找回你自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只要正常发挥出水平,即便没拿到金牌,大家也理解你。
比赛时的杨扬
“没事,看着你挺好的就行。最起码生龙活虎的,虽然没什么好成绩,看着你也挺健康的就行啦,不要有压力。”
母亲是这么开导女儿的,但母亲的压力也很大。米决赛时,姜帆在家里非常紧张,因为无法从电视直播中了解比赛的情况,好在盐湖城方面不断有朋友打电话告知杨扬预赛、半决赛和进入决赛的消息。此时的姜帆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我一分一秒地盼。后来电话又响了,我想接又不敢接。”当从前方记者那里知道杨扬终于夺取第一枚金牌时,所有的压力和牵挂都在那一瞬间爆发了。
母亲姜帆浑身颤抖,跪在地上大哭不止。
杨扬与母亲
“自己含辛茹苦带大的女儿终于成功了,她是我的女儿。在那一刻,所有过去的痛苦经历都化成了零,18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我为孩子感到无比自豪。在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攥紧拳头呐喊时,我知道孩子超越了自我。”
母亲深知这枚金牌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国冰雪人期待已久的结果。它既是历史的终结,更是历史的开始。
是这位母亲帮助女儿超越了自我,这位母亲的刚毅、坚强、坚韧和忍耐帮助女儿超越了自己,是这位冠军母亲与女儿共铸了金色辉煌。
杨扬
杨扬能成为奥运冠军,与她的犟劲分不开
“只要是在国内,杨扬每周都要给我打三个电话;到国外参加比赛,则每周打一个电话,这些年来雷打不动。她打来的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妈,我真想你!身体好吗?’一听就让我疲累俱消。”
在母亲姜帆的卧室里,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品,这些都是杨扬从国外给母亲带回来的。每每看到这些营养品,姜帆的眼圈都会发红。姜帆说,女儿长期在外训练、比赛最担心的就是母亲的身体。每次往家打电话,都劝妈妈注意身体,千万别着凉、生病。每次出国,杨扬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妈妈。除了买营养品外,杨扬每到一地都会给妈妈买回几件新衣服。
而作为女儿,不能陪伴在母亲身旁,杨扬觉得很内疚。
杨扬
无数次摔倒在坚硬的冰面,无数次更坚强地站起来,在这枯燥乏味的训练中,她也曾迷惘过,但却不曾退缩。因为每当她失落的时候总会有朋友发来问候的信息,或者是温馨的祝福,或者是幽默的笑话,这些都适时地调整了杨扬的心态,让她坚定了要获胜的信念,才最终品尝到了那一刻辉煌的喜悦。短信是杨扬成功的“秘密武器”,所以她在生活中也很喜欢通过短信和朋友分享快乐。
“人在最顶峰的时候常常会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所以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很重要。其实每一个成功人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品味、耐人思考的东西,如果说我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也是用无数的失败换回来的。失败是残酷的,但人生应该是快乐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会用好的心态去面对,”杨扬若有所悟地说道:“就像滑冰一样,我会把悲伤甩到后面,让它永远也追不上。”
滑冰场内外的杨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冰场上的她张扬奔放,场下的她则变得内敛娴静。场下的杨扬一直是笑呵呵的,很多人说她根本就不像世界冠军,因为她没有架子,非常有亲和力。所以很多国外选手都很纳闷:在场上,你就没有笑脸。
杨扬
冰刀、冰场是杨扬的挚爱,“在冰场上,我觉得自己与自然完全融合,冰雪的世界很美。”
冰场不是竞技场,它是一个舞台,一个给冰雪女儿展示自我实现抱负的舞台。
年,13岁的杨扬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被招到省体校做了一年试训生,而且费用是自理的。教练告诉她如果在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多大进步的话,她只有打道回府了。因为在班上的10名学员中,她的身体条件和技术基础都是最差的,教练感觉她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倔强好胜的杨扬听到这个消息自尊心受到很大刺激,她暗暗地憋了口气:“说什么也不能让人家退回去。”
母亲曾说过:“杨扬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搞冰雪运动就是她拿不了金牌,她也是最完美的。”
母亲认为,杨扬能成为奥运会冠军,与她的犟劲是分不开的。”
杨扬
“杨扬从小就好动,整天像男孩子一样地蹦呀跳呀,但她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而且犟得出奇。记得有一次,她妹妹杨柯打碎了一只碗,爸爸下班回来后,鬼精灵的杨柯立马就给爸爸打‘小报告’,说碗是姐姐打碎的!她爸一听,不由分说就把杨扬打了一顿。受了委屈的杨扬也不争辩,只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而且哭得没完没了。我怕她受凉,连忙把她抱到炕上。没想到,她又从炕上爬回原来的位置,坐好了继续哭,足足哭了有一个多小时!直到大人们了解了事情经过,给她‘平反昭雪’后,她才停住了哭声。我想,杨扬能成为奥运会冠军,与她的这股犟劲是分不开的。”
最初进体校的时候训练条件很差,只有一个冰场,短道速滑的训练时间是夜里10点到12点。杨扬每次踏上冰场都感觉异常神圣,在她看来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她对滑冰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
一年的“生死期限”到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杨扬用成绩证明了自己能够在冰场上有所作为,她的运动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杨扬
18岁的花季是多梦的季节,这一年也就是年,杨扬进了国家队。在这样一个优秀选手汇聚的集体,她又充当了最差的角色。不过,还是那句话,笨鸟先飞。那段时间,除了训练,她的脑子里再也没有其他可以回忆的内容。最终,杨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国家队中站稳了脚跟。
年在家门口举行的亚冬会上,杨扬用实力让国人和对手记住了她的名字。但一年之后,她又在低谷中徘徊,备战全运会的她突然间找不到感觉了。每天的训练都像是在沙漠中爬行,“必须拿到一块金牌”的任务让她到了几近窒息的地步。
后来,一本卡耐基的《STOP忧虑》让她豁然开朗,“如果你继续忧虑下去,等待你的只有失败;但如果你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取胜也许还有希望。”
杨扬
年在日本的长野,由杨扬、杨阳、王春露等黄金一代选手冲击中国冬季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失利。
“我代表中国,我来了。”年2月,这样一个柔和而又坚定的东方声音足以征服任何强敌。“当走下飞机的那一刹那,我感觉到,我就是奥运会的主人。到了美国盐湖城,我对金牌的期望值比以前更大了,从我的状态和经验来讲对金牌也更有把握。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能力。”
年的2月17日,杨扬创造了历史。
在挫折面前,倔强的杨扬不曾服输,她站回了冰道的起跑线。在寂寞中,杨扬一次次地仰起她高贵的头。在打击中,她都坚挺脊梁。她对失败和伤病的回答都是坚持。在她面前,苦难与挫折是那么的脆弱无力。资质条件并不出众的她,凭借着对滑冰的执著和自信,终于先后登上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
杨扬在颁奖仪式上
“和大多运动员一样,我能走到今天也并非一帆风顺。不过,正是太多太多的磨难和艰辛练就了我宠辱不惊、坚韧不拔的个性。”
“我这一辈子不可能离开这行了。”夺得两块奥运会金牌之后的杨扬对自己今后的选择已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我想为中国的孩子修建一个训练基地推广这个项目,使他们能够在这里学习、训练、成长,为祖国夺取更多的金牌。”
这是杨扬的梦想,也是奋斗的方向。
杨扬
年8月17日,杨扬在北京举行了退役仪式,宣告退役。
如今,杨扬虽然不再是驰骋赛场的运动员,但她依然活跃在冬奥会的赛场上——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扬自豪地说:“我很幸运,总能参与到改写历史的进程,也很自豪,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