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继龙
年杨扬回母校育红小学《倭肯河传奇》之《七台河畔故事多》
七台河是一条河的名字,而七台河市并不是根据七台河起名。新兴区的红卫桥历史悠久。红卫桥下的小河就是今天贯穿七台河市新兴区的七台河,小河最初没有名字,父辈们曾经叫它红卫河。河流周边是大草甸子,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周边居民时常到此洗洗涮涮,孩子们也在水里尽情嬉戏。小河那时的宽度也只有3米,深度仅1米,贯穿新兴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河的河道也逐渐增宽。
从上世纪30年代日伪占领时期开始,七台河由几十户人家发展为七台河镇。
为了方便居民通过七台河,开始有人在七台河上架了一个独木桥,行人行走不便,经常有人不慎掉入河里。只好又加了两根木头架桥。河道渐宽,就架上了木板平面桥,可容马车和行人通过。
后来,河流宽度竟然达到15米,七台河镇政府请到一位日本建桥专家前来修桥。日本专家的方案是采用粗圆木削尖儿,硬打下去,形成7个桥墩,再横上7根半米见方的方木,然后铺上木板,扶手也用木方。
张杰,董延海夫妇和特色学校的教练们合影
这些建桥所用的木料都是直径一米粗的大红松圆木。那是国家支援七台河矿务局筹备处的一批木料。当时矿务局筹备处处长是李春生,外号:李白毛子,参加过红军,平时是老红军打扮,裤腿上还打着腿风。当时没有汽车,筹备处就从内蒙古买回来几十匹3岁小马,成立大马车班。通过人扛马拉的方式,把木料送到了七台河畔,修成20米长的木桥。
为了方便行人、行车,红卫桥一期工程于年7月竣工,桥的护栏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红卫桥命名时,七台河是特区,红卫兵把此桥命名为红卫桥。
七台河市经历过屯、村、镇、特区、市的演变。最初,七台河没有几户人家。
上世纪30年代日伪军队开始在七台河驻军。日寇怕百姓团结起来对抗,出了损招。为了便于管理,让三个屯归并成一个屯。要求乡亲们立即搬家。速度慢的人家的房子立即被日寇烧掉。这就是百姓们常说的:“规围子那年”。规屯后,小鬼子怕全屯的百姓造反,把各家各户的菜刀全部收缴。
全屯只留下一把菜刀,锁在井边的井台上,哪家需要切菜时,就到井台边上去切。日伪驻军把从一副食到现在的老二百设为红灯区(也叫窑子街),供日本驻军享乐。窑姐多数是贫苦出身,家境贫寒,只好趁年轻貌美挣几年钱,补贴家用。
王濛,董延海和育红小学教练孙振永、速滑队员合影
“部落”就是日伪时期的兵营。现在七台河有“六部落”、“八部落”等地方,这种叫法都是从日伪时期沿袭至今的。后来,东北抗联赶走了日本鬼子,七台河市人民开始当家作主,建设家乡。
“七台河”来自朝鲜族语言,在七台河建市之前,聚居在(现)勃利县杏树乡的朝鲜族居民称呼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为齐得和(音译)。从年开始七台河陆续有了百货商店。一副食附近陆续有了老日杂商店、东升饭店。蔬菜市场附近成立了新兴饭店。后来,灯光球场、蔬菜公司、文化宫、学校等建筑陆续建立,老区从此走向繁荣。
老区几十年来一直繁华兴盛,车水马龙,盛况空前。
七台河畔,留下孟庆余教练带领弟子们训练的足迹。据七台河市体育局姜海教练介绍,当年孟庆余教练就带领弟子们在红卫桥上往下跳,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和身体。在一代代新老教练的努力下,老区走出了速滑世界冠军,从此七台河市就被称为“冠军之乡”。
七台河市育红小学曾经培养过世界冠军杨扬,张杰,王濛……新建小学培养过世界冠军刘秋宏。张杰和丈夫董延海夫妇一直是心系母校育红小学,在七台河市当上了教练,创办了速滑特色学校,培养的学生多人次获得了世界冠军。
杨扬也曾经在年回母校看望了育红小学的师生们。同时,老区不断开拓创新,陆续发展出宝泰隆、双叶家具等世界品牌。七台河市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闻名了。
一直到了公元年,棚户区改造让老区大批居民、商户迁到北岸新城、七星花园、金沙新区,山下的繁华落尽,日渐萧条。但是七台河却依然执着地流淌,继续见证着七台河市城市的发展变迁。
红卫桥附近的菜市场,在年时是红卫广场,占地面积平方米,可容纳上万人在此聚会。年3月15日,七台河特区革委会组织上万人在此集会,单洪吉区长宣布七台河市革委会正式成立。这一震撼人心的消息一宣布,迎来雷鸣般的掌声。接着,王宪章矿长愤怒地揭发王学新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公审判决之后,王学新被押上刑车游行示威,执行枪决。当时游行队伍路过红卫桥,从此红卫桥的名声大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红卫桥二期工程上马,并于年7月竣工,桥面总计加宽已达30米,桥长65米,桥面的护栏是无缝钢管建成,质量坚固,红卫桥二期工程30多年以来一直像东方的巨人一样挺立,见证着七台河这座城市的变迁。
七台河曾经发过洪水,淹过几次周边的店铺和居民,这也成了七台河畔居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从年开始,七台河市政府和新兴区政府陆续为七台河修上了河堤,加大了对七台河的管理力度。
两侧河堤附近修建了新七台河公园,河堤两岸栽上了绿树,种上了花草,铺上了甬路、修建了大广场,安上了路灯、监控摄像头。环境整洁了,人们也更加爱惜身体,经常在河堤两侧看到人们打太极拳、扭秧歌的身影。
虽然棚户区改造让新兴区大批居民、商户迁往新区,山下的繁华落尽,日渐萧条。但是这样一来,历经风雨的七台河也许也能回归本色,再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
红卫桥头